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周霭祥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
作者:王展翔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30 15:37:5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周霭祥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血液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倡导的以肾为主认识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理论与经验,不但得到了临床实践的认证,也得到了中西医血液界的认同。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骨髓造血组织明显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贫血性疾病,以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及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两型。

1 关于再障的中医病名诊断

  
中医学中无再障的病名。根据急性再障发病急骤及所呈现的显著贫血、严重出血、伴有高热等特点,多将其归为“急劳”、“热劳”、“血证”等范畴;而慢性再障病程缓慢,以贫血为主,出血、感染相对较轻,因而将其归为“虚劳”、“血虚”或“血证”等范畴。
  
周教授认为,再障的中医诊断应固定为“虚(髓)劳”一病。再障以髓枯精亏、气血虚(骨极、精极、血极)为主要矛盾,但髓亏是本,血虚是标,出血与高热是正气亏虚后的继发改变,单以“血虚”、“血证”诊断则不能概括髓亏这一本质改变,而以“虚(髓)劳”诊断则既可反映血虚、气虚血溢,又能提示“精极”、“骨(髓)极”的本质。急性再障发病急重,应为“急(髓)劳”,“热劳”与“血枯”同样不能概括本病本质。勿庸置疑,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对再障认识的深入,今后可能会有更准确的中医诊断。
  
中医学既往对疾病的诊断多是症状学诊断。周教授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应针对西医疾病做出相对应的固定的中医诊断,这样才更能揭示疾病的本质,便于指导诊疗与交流合作,这不但不是中医西化,而是中西医结合对中医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中医疾病的病名诊断也正是在临床实践中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的。如肺结核一病,唐宋以前曾有“尸注”、“劳注”、“飞尸”、“骨蒸”、“伏连”、“劳嗽”等十余种病名,由于认识的偏颇,十分混乱,故李中梓有“使学者惑于多歧”之说;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宋代以后的医家认识到肺痨是感染“瘵虫”所致,以“痨瘵”统诸称,,现在教材以“肺痨”命名,已经广为医家接受。

2 再障的发生是肾虚精亏在前,气血亏虚在后

中医早在内经时代已经认识到骨髓与精的充盛与气血充盈密切相关。
  
周教授认为虚劳(再障)的基本病机是肾虚精亏,骨髓空虚,气血无以化生而成。中医学认为血液的生成不但与脾肾两脏有密切关系,且骨中精髓也与血液相互化生,如《灵枢*痈疽》云:“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为血,…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血枯空虚…”,说明血液充养骨髓,骨髓伤则不仅骨有病变,也导致血枯。另外,精可化生血液,《灵枢*经脉》云:“人之生,先有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张氏医通》也有“精不泻,归精于肝而化清血”的论述,说明精在血液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灵枢*决气》所云:“何为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指出血液的生成,以脾胃从饮食水谷摄取的精微物质为基础,必须经过“变化”才生成血液;除脾胃外,骨髓与精也参与了这一“化”的重要过程。
  
综合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周教授进一步指出:虚(髓)劳的病因病机与一般虚劳病机有所不同。一般虚劳多因久病致虚,或饮食烦劳所伤,久虚不复而致,气血虚在前,肾虚精亏多在后期,即所谓“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而虚(髓)劳多因禀赋薄弱、素体亏虚,复因误治失治、用药不当或接触毒物、或邪气过盛,直伤骨髓精气,导致髓亏肾虚精耗,本源受损,气血无以化生,四肢百骸失养,虚劳遂成;急(髓)劳则禀赋更弱、邪毒更甚、髓伤尤重,故而其势更汹。总之,虚(髓)劳的髓伤肾虚精亏在先,气血虚在后。

3 虚损与瘀血、痰湿、邪毒等邪实的关系

虚(髓)劳虽以虚损为主要表现,但也可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但以肾虚为本。

3.1 痰湿、湿热、血瘀与髓亏精虚的关系
  
近年来有人认为虚劳(再障)是湿热内盛、瘀血阻滞等所致,周教授认为痰湿、湿热、血瘀等只是虚劳(再障)某个阶段的继发表现,在特定阶段可能表现的比较突出,但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过程。在治疗上并未脱离补肾这一主旨而自成体系。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