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腹腔包块治验
作者:樊永平  文章来源:北京天坛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8 11:15:5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葛某,女,37岁。初诊:1997年12月18日。主诉:腹痛、肠鸣、腹泻伴泛恶欲吐近10个月。患者1997年1月20日突然出现发热,体温38~39℃,伴腹痛、水样便,日行10余次。B超示右下腹有4.0cm×4.5cm×3.6cm包块,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此后右下腹绞痛、腹部下坠感,伴肠鸣欲吐时有发生,坐车振动,症状明显加重,服消炎药效果不明显。自1997年3月至12月,先后在不同医院查B超11次,均证实包块存在,且不断增大。12月11日B 超示子宫右侧包块,大小9.0cm×4.1cm×4.0cm,不规则,壁不完整,伴少量盆腔积液。患者既往有肺结核史,后服药而愈。现症:右下腹疼痛,腹泻肠鸣,泛恶欲吐,面色萎黄,畏寒怕冷,神疲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日行2次,质稀不成形,舌质淡,脉细弦。西医诊断:①炎性包块,不排除肠结核;②盆腔积液。中医诊断:①腹痛;?积。证属肝郁脾虚,脾虚日久及肾,脾肾虚而寒凝气滞血瘀。治法:健脾益肾,疏肝理气。方用理中汤、痛泻要方合四神丸加减:党参20g、炒白术12g、干姜3g、清半夏9g、补骨脂9g、茯苓18g、肉豆蔻10、陈皮10g、五味子3g、黄芩9g、川楝子9g、延胡索9g、生甘草5g,5剂,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二诊(1998年1月16日):腹痛、肠鸣虽减,大便仍日行2次,质稀,舌质淡,苔薄,脉缓微弦。上方减干姜、清半夏陈皮五味子黄芩延胡索、川楝子、生甘草,加砂仁5g(后下)、防风6g、生薏苡仁15g、桔梗6g、小茴香3g、荔核9g、制香附12g、柴胡3g。
  
此后以淮山药、炒薏苡仁、莲肉等健脾渗湿,以木香枳壳、香附等理气运脾疏肝;以乌药、海藻、三棱等理气止痛、软坚散结;以当归、赤白芍阿胶珠加减养血和血;以仙灵脾、鹿角霜、熟地温肾填精。中药服至第47剂,诸症皆平。继服14剂,重在益气健脾,温肾散寒,软坚散结,1998年3月31日B超示包块2.8cm×1.7cm×1.5cm,边界不清。继服42剂,5月25日B超示包块消失。以后复查未见异常。
  
按:患者腹部包块结合既往肺结核病史和临床症状,倾向于肠结核诊断者居多,但也有许多疑点,只有手术探查才能确切诊断。患者因种种原因拒绝上述诊治而试服中药。治疗抓住腹痛怕冷、肠鸣、腹泻、恶心欲吐等脾肾两虚、肝郁气滞的突出表现,以辛温甘温为主,如理中汤健脾温中,四神丸温肾涩肠止泻,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稍佐疏肝之品,如痛泻要方合柴胡等,以疏肝运脾。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肾阳温复,则在局部包块上下功夫,先后予理气消痞,软坚散结,养血活血,如制香附、木香、三棱、海藻、当归、赤白芍,共服药103剂,诸症悉除,B 超示腹腔包块消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