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胃下垂辨治初探
作者:赵鸣芳  文章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9 9:22:1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3 胃下垂的治疗
  
对胃下垂的治疗不能专事补气升阳,必须注意升降适宜。升时不碍通,通时不碍升。
  
对于处方选择,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但必须随证灵活加减。补气药与升提药同用,是本方的配伍特点,方中虽然也有理气、活血药,但较之补气而言,力量太弱,所以该方可用于胃下垂病人单纯的中气下陷者;阳气虚损突出的,可另加红参煎汤兑服;方中如加入降气的沉香,则有“先降后升”之妙。
  
如若病证虚实夹杂,则需加强祛邪的药物。气虚又气滞者,常配伍枳实(壳)、白术一组药对。枳实壳具理气破气之功,对胃下垂病人一般不敢使用,但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看,不管是理气的枳壳,还是破气的枳实,均有增强平滑肌张力的作用,所以用于有气滞的胃下垂病人最为合适,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气虚为主的,仿“枳术丸”意,枳实壳用量宜轻;气滞明显者,须重用枳实壳,此即《金匮要略》枳术汤;若肝胃不和者,方中柴胡用量适当加重。
  
水饮内停者,则需加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是温阳化气利水的基本配伍药对。两药均有利小便之功,合用后利小便作用明显增强。服用后小便量多色清,是药效的一大特征。或者先与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饮,待水饮消去后,再予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陷。
  
浊气不降则清气不升。如大便秘结难解,治当通腑泄浊,补气升陷。由于本病虚实夹杂,所以用既补气又能通便的白术最为适宜,重用白术运化脾阳,既治标,又治本。白术与茯苓均有健脾化湿之功,常以药对的形式用于脾气虚弱的病人。但茯苓利小便,白术通大便,所以对于脾虚气陷而又大便秘结的病人,须用生白术30~60g,甚至120g。大剂量用生白术,既可补气健脾,又能通大便。中气不足而又大便硬结的情况下,不宜用茯苓健脾益气,以免利小便后,大便更加硬结;更不能用苦寒之大黄等猛剂攻下,用后虽能求一时之快,但为害亦烈,一是将加重中虚的程度,二是泻下后大便秘结更甚。

4 验案举例
  
沈某,女,51岁。1990年3月9日初诊。患者5年前,急性吐泻后遗留胃脘胀痛之疾。按胃炎治疗半年不效后,做钡透证实为胃下垂。经西医助消化、中医针灸及中药补中益气等方法治疗,均不见效,2年后脘腹胀满等症状更加严重。刻诊,面白无华,形体消瘦,少言懒动,胃脘胀满隐痛,胃中水声漉漉,不思饮食,口干,小便短少而赤,大便溏泄不爽。舌暗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细弦。1989年9月钡餐透视:胃张力低下,蠕动缓慢,胃下界降入盆腔,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下9cm。治予苓桂术甘汤: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2g、炙甘草10g,5剂。服第1剂药后,小便即明显增多,小便颜色逐渐变清,胃脘胀满诸症有所减轻,3剂后其病若失。复诊改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后病人饮食及体重均有所增加,1990年4月14日钡透检查显示,胃小弯角切迹在髂嵴连线之上。随访5年,未见复发。
  
总之,胃下垂之病因病机非止一端,有虚有实,虚实夹杂者屡见不鲜。其治概有五辨:一辨气虚;二辨气滞;三辨血瘀;四辨饮停;五辨腑气不降。诊治时,务须仔细辨别何者为实,何者为虚,何者为本,何者为标,何者先治,何者后调,勿泥补中益气一法。在具体遣方用药上,处理得当与否,对能否取得满意的疗效关系甚大。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