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1〕,自拟温经活血汤治疗寒凝血瘀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举病案二则如下。
1 痛经 患者,女,17岁,1994年9月14日因行经前少腹痛1年余初诊。自诉1993年5月经期淋雨后每次月经来潮前12h左右下腹部开始隐痛,伴腰痛,月经夹有少量紫血块。曾服用妇科调经片、去痛片等药效果不明显。本次月经前12h少腹冷痛,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有血块,色紫暗,伴形冷神疲,手足欠温,口淡纳少,二便尚调,舌暗苔白,脉细沉涩。诊断:痛经,证属寒凝经脉、瘀阻胞宫。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予自拟温经活血汤: 制香附10g 川芎10g 当归10g 红花6g 赤芍15g 白芍15g 桃仁10g 桂枝10g 熟附子10g 鹿角霜10g 甘 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嘱每次月经来之前3~5天开始服用,经后停服。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痛经多由气机郁滞或遭寒饮冷,寒入胞宫,血为寒凝,瘀结不化而致不通则痛。本例患者经期淋雨,感受寒湿之邪,日久则寒凝气滞血瘀,冲任受阻,不通则痛。方中制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李时珍认为香附是气药之总司、女科之主帅、调经止痛之要药;熟附子、桂枝、鹿角霜温经散寒止痛;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赤芍、白芍散邪行血;当归调经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当归对子宫的作用取决于子宫的机能状态而呈双相调节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2〕。诸药合用使寒邪祛、气血通、疼痛止。
2 脱疽 患者,男,46岁,1996年11月7日因右足拇趾发凉、麻木、疼痛6月余,加重2月初诊。患者1996年2月因足部受凉后出现右拇趾发冷、麻木、刺痛,坐、卧片刻可缓解,未行诊治。最近2个月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呈持续性,右下肢间歇性跛行,曾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期)”,经服西药(具体不详)治疗,效果欠佳。现右下肢疼痛、麻木、遇冷加重,疼痛呈烧灼样,夜间尤甚,右腿呈间歇性跛行。体检:痛苦面容,右下肢冰凉,肤色苍白,右足拇趾暗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腓肠肌轻度萎缩,脉沉迟,舌质紫暗,舌边瘀点,舌苔薄白。血流图报告:右足背动脉弹性差,供血不足。西医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诊断:脱疽;证属寒凝血瘀,脉络痹阻。治以温经散寒、祛瘀通络。予自拟温经活血汤: 川 芎10g 当 归10g 桃 仁10g 红 花6g 赤 芍15g 白 芍15g 桂 枝10g 熟附子10g 鹿角霜10g 牛 膝15g 丹 参15g 生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服完10剂后右下肢麻木、发凉、大拇趾疼痛减轻。药已对症,原方稍事增损每2日1剂,睡前温服,续服1个月疼痛大减,肤色正常,行走自如,症状基本消失。再服1个月以善其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脱疽,现代医学又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由外感寒邪,气血失调,寒凝血瘀,痹阻经脉,筋脉失养所致。《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自拟温经活血汤有温经散寒、化瘀通络之功效。方中桂枝,熟附子、鹿角霜温经散寒;桃仁、红花、赤芍、白芍化瘀定痛;川芎、当归、丹参行气活血。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川芎、当归、丹参有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促进组织修复;有镇痛、抗炎等功效〔2〕。加牛膝引血下行,活血祛瘀。药证合拍、故收效甚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