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韩冰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
作者:卢翠云 文章来源:天津中医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3-13 9:23: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3病案举例 例1:元某,女,30岁,门诊号:0002417。 病史:月经15岁初潮,基本正常。1997年结婚,婚后人流1次,此后工具避孕2年,但渐有痛经,进行性加重。1999年4月因痛经难忍,检查时发现左附件巧克力囊肿8?7×7?0×6?0cm3大小,5月行左侧输卵管及囊肿切除术,术后3个月复查时发现:左附件4?0×3?4×2?3cm3大小包块,盆腔少量积液,前来中医就诊。 1999年8月25日初诊:8月18日开始,行经6天,量中等,色暗红,有血块,伴有腹痛,以左侧明显,腰骶部不适,舌红有裂纹,苔薄白,脉沉滑。妇检:已婚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光滑,宫体水平位,大小正常,后穹窿饱满,左附件可触及一核桃大小包块,且压痛明显,右附件阴性。治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皂刺30g,丹皮15g,红藤30g,虎杖15g,蚤休20g,薏米30g,鳖甲15g,橘核20g,元胡10g,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同时行药液灌肠与离子导入1疗程,诸症消失。复查B超 提示:子宫未见异常,嘱其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月经正常,无痛经再现。2000年3月22日,因月经过期,前来查尿TT(+),无明显不适,诊为早孕,嘱其注意调养。 例2:孟某,女,42岁,初诊时间:1999年9月8日。门诊号:0002679。 现病史:痛经呈进行加重7年。1991年人流术后始有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痛经发作于行经第1~2天,末次月经9月5日,量中等,色深褐,有血块,伴有腹痛、腰痛、肛门坠胀。平素畏寒,四肢不温。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月经规律,初潮16岁,1986年顺产1男孩,1989年和1991年各行人流术1次。B超提示: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肌腺症。子宫约7?4×6?2×5?9cm3大小,宫内回声不均匀,后壁可及约4?5×3?4×2?0cm3大小团块,内部回声不均,边界不清,双附件阴性。治以补肾化瘀、软坚散结:仙灵牌10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桂枝10g,丹参30g,皂刺30g,三棱10g,莪术10g,海藻15g,夏枯草15g,生牡蛎30g,橘核20g。水煎服,日1剂。月经第7~9天开始服,连服10~14剂。经前3天开始服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药:柴胡15g,枳壳10g,丹参30g,皂刺30g,三棱10g,莪术10g,益母草30g,月季花10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乌药10g,元胡10g。日1剂,连服7~9剂。两方交替,随症加减治疗两个疗程,诸症消失。复查B超回报:子宫6?2×5?3×3?8cm3大小,回声欠佳。建议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诸症未复发。 4小结 本病为激素依赖性疾病,异位内膜在性激素作用下发生增生、分泌等周期性变化,从而使病灶部位充血、渗血及剥脱,离经之血,留而为瘀。瘀血阻滞胞宫、胞脉,血不归经则月经量多,不通则痛。因此,血瘀是其主要病机,但引起血瘀的因素不一,如气滞、寒凝、气虚、肾虚等。一旦形成本病则“瘀血阻滞胞宫,瘀久成瘕”之势,亟待解决。韩老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随症出入,常能起效。方中丹参、血竭、三棱、莪术、皂刺、水红花子行气破血、祛瘀止痛,鳖甲、海藻、牡蛎、薏米软坚散结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子宫微循环,促进血肿、包块吸收,防止组织粘连,具有抗炎、消水肿、解痉镇痛、抑制异位内膜增生之功,而且能改变血液流变性,提高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电荷而达到解聚作用,降低经期血浆前列腺素浓度。 韩老认为内异症患者,除血瘀的表现外,常有肾虚症状,治疗上,如能化瘀散结、温阳补肾并重,则效果更佳。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补肾中药有类似内分泌激素作用,能调节性腺轴,使其恢复正常功能,而且能显著提高单克隆抗体,促进巨噬细胞受体活性而调整免疫功能。补肾药仙灵脾和部分活血药还能降低经期血浆前列腺素浓度而缓解疼痛。补肾化瘀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和内分泌功能,从多途径多效应抑制异位内膜增生、分泌,并促进其吸收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因此,该法不失为治疗内异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