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胡荫奇治疗皮痹验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5-29 10:57:1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患者某,女,56岁。因“双手足及颜面部皮肤发硬、紧绷感8月余”于2006年1月23日初诊。患者2005年5月出现双手足及颜面部皮肤肿胀,当地医院就诊后诊断为硬皮病。给予泼尼松、秋水仙碱、青霉胺口服,甲氨蝶呤10mg每周静推l次治疗。患者逐渐出现皮肤发硬,且因顾忌西药之副作用,来诊。 就诊时患者双手足对称性皮肤僵硬肿胀,颜面部皮肤增厚变硬,呈腊样光泽,面少表情,口唇变薄。自觉双手足及颜面紧绷感,张口困难,畏光多泪。平素畏寒喜暖,口干不欲饮,纳寐可,二便调。 查体:双手杵状指,雷诺现象,面具脸,口腔多发溃疡。舌肌萎缩变薄。舌质淡暗,舌苔薄黄,脉沉细。 中医诊断:皮痹,证属脾肾阳虚,痰瘀痹阻。西医诊断:硬皮病。下方14剂,水煎服,每日l剂。同时配合丹参注射液。 经验方 胆南星10g,半夏10g,山慈菇10g,茯苓30g,白术15g,皂刺10g,莪术15g,土贝母10g,炮山甲6g,生黄芪15g,蒲公英15g,穿山龙15g,陈皮10g,白芥子6g。 二诊:药后患者自觉面部皮肤紧绷感减轻,四肢及颜面皮肤可捏起,张口较前改善,口腔溃疡愈合。舌质淡暗,舌苔白微腻,脉沉细。初诊处方加天麻15g,苦参12g,继服即剂。 三诊:自觉面部紧绷感明显减轻,手足及颜面皮肤硬肿减轻,面部可见笑纹,张口无困难,畏寒喜暖、口干不欲饮症状缓解。以二诊处方去蒲公英,加桔梗10g,当归15g,桑枝30g,泽兰15g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服用3月后,患者颜面皮肤弹性改善明显,雷诺现象消失,双手足对称性皮肤僵硬肿胀明显缓解。坚持服用中药汤剂,1年后随诊,患者病情稳定无反复。 【文献出处】刘燊仡. 胡荫奇主任医师治疗硬皮病经验[J]. 全国中医药继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 2008. 医家按语 胡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风寒湿邪外侵,邪郁不去,寒凝血瘀,痰瘀痹阻于皮肤肌肉,皮肉失养而致。所以本病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以寒凝、血瘀、痰阻为标。痰瘀互结是主要病机,并且贯穿疾病始终。 导师认为硬皮病早期在于肺脾两脏。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提出早期以寒邪阻络证多见,治疗宜温阳散寒,调达营卫。药用羌活、桂枝、炙麻黄、细辛、当归、川芍、白芍药等。损伤脾阳,肺脾两虚,治宜益气扶脾,培土生金,药用白术、陈皮、茯苓、党参、山药、炮姜等。 提倡以上两证加用黄芪补益肺气、桔梗开宣肺气,以助津液四布。病久及肾,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肾阳,补气血。药用细辛、干姜、淫羊藿、狗脊、肉桂、鹿角胶、巴戟天、杜仲等。这些药物对硬皮病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已得到实验证实。 痰瘀互结,停滞经络乃本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辨证治疗不忘化痰祛瘀。胡师善用白芥子、半夏、胆南星等温阳化痰;茜草、炮山甲、三棱、莪术、紫丹参、泽兰、三七粉、赤芍药等活血逐瘀;配合丝瓜络、皂刺、穿山龙、檀香、柴胡等以加强通络之力。 另外,胡师提出本病临床虽以寒证多见,但痰瘀痹久,易从热化,故治疗时应在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的同时,酌加清热养阴之品,如萆薢、蒲公英、鳖甲、生地黄、葛根等。胡师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多加用山慈菇、积雪草、百合、苦参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