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医大师阮士怡治胸痹验案
作者:张宁 天津…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6-15 21:26:0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国医大师阮士怡认为,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虚损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基于此,结合“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法对胸痹疗效甚佳。

胸痹指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等同于西医学“冠心病”。国医大师阮士怡教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在辨治冠心病方面疗效尤为显著,现就阮士怡教授基于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辨治胸痹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国医大师阮士怡

病机:本虚标实,痰瘀互结

金匮要略》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者,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纵观古今文献,诸多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多有论述,然其病因根本归结于气血阴阳俱虚,气滞、寒凝、痰浊、血瘀、热邪、毒邪等;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肾虚损,痰瘀互结。

肾中寄元阳,肾阳为人体一身阳气之本,而心阳本于肾阳。肾阳不足则无以温煦心阳,胸阳失运乃致气滞,气滞行血无力,血行不畅,则现血瘀。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司,气血化生乏源,血不养心,痰浊上蒙,宗气不振;脾肾功能低下,导致机体代谢失常,升降出入不利,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生痰;痰浊痹阻胸阳,阻滞脉络,气血失运,久则瘀滞,痰瘀互结致心脉瘀阻。故气滞、血瘀、痰浊内结,使心之脉络不通,发为胸痹。因此,胸痹属本虚标实,痰瘀互结;脾肾之虚为本,因其虚所产生的气滞、血瘀、痰凝为标。

治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述“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阮士怡教授创胸痹治疗大法“益肾健脾、软坚散结”,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证实该治法对胸痹疗效甚佳。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具有下述特点:(1)降低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血浆胆固醇,同时相对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抑制血小板聚集;(3)改善微循环障碍;(4)消减实验性动物模型主动脉脂质斑块;(5)促进大、中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提高细胞代谢,降低过氧化脂质沉积。

阮士怡教授认为,冠心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若能推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便可防治冠心病,符合“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动脉内膜发生病变,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痰浊。胸痹多发于中老年人,因其机体逐渐走向衰老,“五脏皆虚”,且五脏中“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脾肾二脏最为关键,故以益肾健脾为主要法则。阮士怡教授在多年临床研究中发现,许多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典型肾精亏虚的临床表现,经用益肾健脾药治疗后,临床症状及某些生化指标如肺功能、免疫功能等均有所好转。

脾肾虚衰,津液输布无权,久聚成痰;水谷精微运化无力,气血失养,日久瘀滞,痰瘀互结,故以软坚散结以治标。益肾健脾、软坚散结二者相须为用,扶正祛邪,保护血管内皮及抗损伤,同时缓解血管生理及病理性退化。常用益肾药有桑寄生、杜仲枸杞子、制何首乌淫羊藿女贞子等;健脾药有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软坚散结药有绞股蓝、炙鳖甲、海藻、当归丹参白芍夏枯草等。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