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12年风雨兼程,“十三行国医馆”如何打破藩篱成为广州的“中医名片”?
作者:微中医刘…  文章来源:医馆界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5-7 15:03:1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要说中医的发展,广州不得不榜上提名,地域文化的底蕴,人才辈出的天然优势,让广州的中医文化一度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闻名遐迩。中医馆,也因此拔地而起。

很凑巧,2005年的今天,广州市十三行国医馆正式试业。12年的风雨兼程,经历过亏损和搬迁,从每日数十人的门诊量到如今数百人的常态,从鲜为人知到成为广州的“中医名片”,但始终未变的创馆动力——“发扬国学、造福人类”一直扎根在每个国医馆人的心里。

1、走在中医界前列,试行多点执业

“开业前五年,每年都在亏损。但初衷不忘,使我坚持不懈,一直奋斗在为病患排忧解难的战线上!”,江振颐说。

目前中医馆并没有太多可借鉴的成熟模式,12年前则更没有。创馆初期,缺少经验、人才和经营理念方向,有幸的是,十三行国医馆得到了广州市多位名家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吸纳了知名中医人士成为医馆的骨干力量。

十三行国医馆率先试行多点执业,这一做法,让国医馆在当时走在了中医界之前列。

▲十三行国医馆旧址

2、乔迁新址,制定发展新战略

受当时政策的影响和医馆自身发展的改革需要,2011年初,十三行国医馆乔迁新址,同时制定了新医馆的发展战略:名院名校出名医,名医出名馆,名馆造名医,相互促进。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做法对我们来说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中经历的风雨和坎坷,让这个过程显得有点漫长。”江振颐说。

▲2011年新馆乔迁

立足于民,是国医馆发展的驱动力。为回馈社会、造福患者,建馆以来,十三行国医馆一直坚持到社区义诊,先后一共举办了300多场大小型义诊活动,最大程度的为当地居民服务,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同时每年定期为社区举行“天灸”活动和不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活动。

无论是出于医疗的意义,还是弥补市场教育的不足,十三行国医馆的发展成色和患者口碑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