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推拿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3-23 14:49:4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本病古代文献称“不思食,不嗜食”。好发于1-6岁的小儿,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胃不和四型。自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我科门诊共收治厌食患儿60例,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8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2年。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98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①以厌食为主,食欲不振,厌恶进食,或偏食,饮食无规律,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②厌食病程较长,连续2个月以上。

③形体消瘦或基本正常,面色少华,常伴有恶心、干呕,食后腹胀,便干或大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外感、心烦等。

④排除各种急慢性疾病及服药所引起的厌食。
  
治疗方法

  
脾失健运型。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尚有力。治宜,和脾助运。取穴:补脾经,清胃经,运内八卦,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推板门,清天河水,指揉足三里,摩腹,捏脊。
  
脾胃气虚型。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不成形,患儿易出汗,易外感。苔薄净或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佐以助运。取穴: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清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中脘,揉关元,揉脾俞,捏脊,指揉足三里
  
胃阴不足型。症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夜寐不宁,磨牙,便干溲黄,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治阴养胃,佐以助运。取穴:补胃经,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板门,平肝木,分推手阴阳,揉二人上马,运水入土,揉中脘,揉脾俞,揉胃俞,捏脊。
  
肝旺脾虚。症见厌食或拒食,性躁易怒,好动多啼,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治宜平肝运脾。取穴:补脾土,补肾水,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揉承山,揉板门,揉内劳宫,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指揉足三里,指揉章门,揉脾俞,摩中脘,摩腹。
  
小儿推拿治疗顺序一般先四肢,再胸腹,最后背部。推拿操作中所用的润滑剂一般采用滑石粉、爽身粉等。
  
结果
 
 
疗效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未愈:食欲未见改善。
  
疗效分析。脾失健运型、脾胃气虚型、胃阴不足型、肝旺脾虚型推拿治疗均有效。60例患儿经临床治疗最短5天,最长30天,一般经推拿治疗10天,食欲均显著增强,有效率达100%。
  
讨论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常见病因为: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乱投辛肥甘厚味。②多病久病,损伤脾胃。③先天不足,后天失养。④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3],其发病机理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如《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说明脾气调和,则知饥纳谷,食而知味。
  
辨证分型推拿作用。辨证分型治疗小儿厌食症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发育未完善,消化机能较弱,“易虚易实”“脾常不足”等特点制定的。治疗上补则易壅滞气机,消则易损伤正气,因此历代医家多主张“运脾”。治疗以补脾经、揉脾俞、揉胃俞、摩腹为主,有健脾助运的作用,揉中脘、揉脐等手法直接作用脾胃可增强疗效。偏于脾气虚者,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一窝风、关元等穴位,助阳益气。偏阴虚者,加清胃经、揉胃俞,宜重宜久;揉二马、运水人土、运土入水、补肾经等滋阴养胃。阴虚多热加揉内劳宫、天河水滋阴退热。当脾虚时肝木可乘侮,肝偏旺时采用清肝经、清心火、掐揉五指节、指揉章门,抑木扶土,以平肝运脾。因为脾胃虚损,纳运无能,湿滞中焦,湿邪郁久化热,还要顾及五脏六腑。采用清胃经、清板门、清天河水,以通为用,以通为补。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有调理脾胃、清热除烦、消积化滞、养阴生津等作用,是治疗厌食的要穴。配揉板门、足三里开脾胃之门,补益气血,健脾和胃,加强脏腑功能活动。运内八卦可以消宿食,开饱胀。捏脊对背部五脏六腑的腧穴有较大的刺激作用,通过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调整脏腑功能及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尤其对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等各种病症有独特的疗效[4]。诸法合用,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体现了内病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由于其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易于患儿接受,成为儿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