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浅议刚柔要素理论在推拿临床的应用 |
作者:蒋松鹤 郑… 文章来源:江苏中医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1 15:33:2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笔者经多年研究发现!推拿手法“柔”和“刚”的概念在手法力学上是多重因素的综合。合理运用柔性和刚性手法是安全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1 刚柔要素理论
1·1 施力的相对均匀性以小鱼际法为例,从整体上看,多次重复的来回摆动要求缓而均匀,而机体对于这种相同频率的外力适应性较强。从而产生柔性;但对于每一次摆动而言,又要求“来轻去重”,而产生适度的刚性。 1·2操作速度适当缓慢的速度能产生柔性, 从力学角度而言, 手法的均匀即是保持相对匀速。 适当采用较慢速度操作, 容易保持这种相对匀速。 而不致出现“急刹车” 现象,从而易于达到均匀的要求。故术语常有“轻柔缓和”、“ 深沉而缓和”、“ 徐缓柔和”之说。此外,速度过快也易致患者产生瞬间应力性肌肉紧张, 不利于受术部位的放松, 从而降低柔 1·3 施力线路 弧形、 弹性的施力, 产生柔性;反之产生刚性。 如揉法的旋转摆动,拍法、叩法所要 1·4 作用面积面积大!则压强小,为柔;反之为刚。如: 用力轻重等因素均相同时, 全掌按法面积大而偏柔,指按法则偏刚。 1·5 施力轻重、作用部位的深浅轻而浅为柔,重而深为刚。如:轻摩与重摩相比,前者用力更轻、作用 1·6 施力部位以肌肉丰满的大鱼际作为施力点,其力最柔,掌根次之,前臂偏刚性,肘尖则为刚中之刚。再如拇指指腹作为施力点没,其力较柔,指端次之,指甲则缺乏柔性. 1·7 受术部位肌肉丰满的受术部位! 能化刚为柔;骨骼突起部位!则应避免刚上加刚。上述手法的柔性因素能避免过强过快的暴力施术!消除副作用,是推拿安全性的保证;刚性因素的多少则决定了渗透作用的强弱,是手法高效的需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 灵活利用上述各刚柔因素综合协调的手法称为"刚柔相济"。
(2)就病程而言,急性损伤宜首选柔性手法,以避免受伤的肌肉因疼痛、痉挛而增强的应力性紧张加剧而加重损伤, 唯待疼痛显著减轻后再适度融入少许刚性手法,逐步向刚性手法过渡,不必采用过于刚性的手法;慢性损伤一般局部的敏感度下降,多能耐受较强刺激,且常伴有粘连、神经卡压症状,非较强刺激难以迅速奏效,故手法宜多刚性。 (3)就施术部位而言,头颈胸腹部宜多用柔性手法,手法的渗透性要求适中&腰臀部宜多用刚性手法,手法的渗透性要求深透。 (4)体质弱而耐受力差者,属柔性体质,宜多用柔性手法,以舒适为度&体质壮而耐受力强者,可多用偏刚手法,以有较强的刺激感且能耐受为度。 颈椎的后关节呈水平位,易于受外力而致脱位或损伤颈髓,如遇骨质疏松等柔性体质者,忌用颈椎扳法,有适应证的患者,应一次手法成功,切忌多次频繁扳颈,以防刚性过极。 3 刚柔要素理论指导下的手法变通和改良笔者运用刚柔要素理论治疗腰腿痛时,在经柔性手法使肌肉充分放松的基础上,应用直揉法、肘臂法等变通手法用于加强推拿。 笔者的改进思路是腰腿部肌肉较为丰厚,尤其对于身壮体胖者,柔性手法对浅层肌肉的治疗作用较强,但渗透性明显不足,因此应适度融进刚的因素。 (1)直揉法,揉法本为旋转摆动, 因弧形的受力形式而成为比法更偏柔的手法,但当施力方式改以直线来回摆动时, 其刚性有所增强,即渗透性得到加强。 其作用类似于腕部屈伸摆动(属直线摆动)的滚法,而又比法简单,易于操作。 (2)肘臂滚法,当直揉法仍不足以达到深层组织时,笔者进一步采用肘臂法,即一方面选用偏柔的或小鱼际法之意,另一方面又改以偏刚的前臂部甚至肘部作为施术部位,柔中有刚,有效地达到更为充分渗透的目的。 笔者运用刚柔要素理论治疗颈椎病时, 运用改良的3种(师承1 种,自主改良2 种)颈椎病整复推拿的复合手法, 在临床上收到安全高效之功。 传统上, 颈椎扳法是颈椎病(尤其是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整复推拿的常用方法,尽管在推拿教学上十分强调如何避免手法意外,但仍时有发生休克、损伤颈髓等事故,至于颈部肌肉、后关节损伤则不计其数。 究其原因是颈椎扳法在操作末期有一快速的、 施力略有加大的极小幅度的旋转, 此旋转法据刚柔要素理论分析,属!柔性不足,刚性有余",施治略有闪失,就很容易导致颈部损伤,甚至出现危险。 改良该手法的思路是去除旋转的动作、操作中的加速度,而融进柔的因素,化裁出以下3种手法: (1)颈椎拔转法,即在颈椎适度拔伸的基础上加以颈椎左右缓转法, 具体操作以一手肘关节托住患者下颏部, 另一手手掌扶住枕部, 并使颈椎缓缓进行左右转动, 以无晕感为准。 手法要领在于拔伸力量的控制和缓慢转动,转动要求稳缓渐进。 因其手法极柔,笔者在临床上甚至常运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