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青蒿研究概况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6-20 9:22:0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一、青蒿植物学性状及药用功效

(一)形态特征

一般株高40-150cm,少数可高达200-300cm。顶端优势强,茎直立,多分枝,茎生叶互生,卵圆形,通常三回羽状全裂,长4-7cm,宽1.5-3cm,无毛或具细柔毛,茎上部的叶向上渐小,分裂更细。主根短,属浅根系植物,侧根和须根多而密集。头状花序黄绿色。花极多数近球形,长及宽约1.5mm,排列成复总状,花托长圆形,外层雌性,内层两性。花柱2裂,子房基生,单室。果为瘦果,直径约1mm,种子极细小,淡绿色,种子千粒重0.020-0.048g。花期8-9月,果期10月。

(二)生物学特性

短日照植物,浅根系,主根短,侧根发达,抗旱抗涝能力较强。全生育期240-250d,种子无休眠期,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种子采收至次年5月中旬前均可播种。从发芽到侧枝出现前,生长较为缓慢:5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高生长迅速期:7月下旬后高增长量逐渐缓慢;到9月上旬的花蕾期停止生长:10月上旬果形成,10月中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种子采收。其根部、茎枝及叶鲜重的比例为1:3.6:1.2,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三)药用功效

青蒿为我国传统中药、地道药材,民间用作清热、凉血、化斑、消暑、泻热、凉血、消肿、止汗等。提取的青蒿素药用价值很高,其衍生物可生产很多系列药品,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寻麻疹、脂溢性皮炎等,还可用于灭蚊。

二、分布与种质资源

(一)分布

青蒿系世界广布种,多生于海拔400m以下的丘陵、平地。一般在村旁、路边、山坡、旷野及沟边较为常见。我国从海拔50m的沿海地带至海拔3650m的青藏高原均有分布。但除我国少数地区,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青蒿中青蒿素含量都很低(1%以下)。我国是青蒿素生产的主产国,主要分布区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其中重庆市酉阳地区的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80%。青蒿素含量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北方地区含量多在0.1%左右。
  
(二)种质资源

钟国跃认为青蒿资源品质具有显著的生态地域性。李锋等对广西青蒿资源调查后得出,生长在石山上的青蒿类型植株长势比生长在平地、路边、山坡、房前屋后的类型差,且产量也较低。同一分布区内,生长在石山的青蒿类型青蒿素含量明显高于生长在平地、路边的类型。青蒿素含量从南到北基本呈递减的趋势,不同种或变种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韦霄等人研究认为栽培条件下植株生长较野生的好。通过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南方和低海拔地区青蒿利用价值较高。

三、青蒿素

(一)青蒿素物质及功效

青蒿素(A rtemisinin),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O5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熔点156-157℃。青蒿素对疟疾有良好的疗效并且低毒无副作用,特别是对脑型和抗氯奎型恶性疟疾更为有效,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品,最近发现青蒿素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邓安等首次报道了青蒿素衍生物对白血病P388细胞有选择性杀伤活性。此后研究发现,青蒿素衍生物对肝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均具有抗癌活性,且作用广泛。

(二)青蒿素分布

青蒿根部不含青蒿素,茎中含量也很低,在0.01%以下。主要是叶片含量较高,但叶片不同时期青蒿素含量是不同的。Ferreira分别测定青蒿植株的上、中、下各部得出从下到上青蒿素含量从0.023%-0.046%变化。Charles实验表明,青蒿植株1/3的部位的叶片青蒿素占全部的89%以上,并且上部含量比下部高2倍。laughlin认为青蒿素在青蒿植株中是均匀分布。

(三)分离提取工艺

改进分离提取工艺现阶段对青蒿素的测定方法有碘量法、柱层析重量法、薄层析扫薄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青蒿素的提取有超声波提取、微波萃取、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乙醇提取法、石油醚提取法等方法。传统的青蒿素提取采用有机溶剂,有能耗大、时间长、成本高、溶解选择性差、精制步骤多、难度大等缺点。而超临界CO2具有较高的扩散传质速率和溶解性能,使其在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天然药物等的提取分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利用此种技术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