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药产业通病导致亳州之痛
作者:永群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3 15:25:1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告别三足鼎立, 药都出位

自“非典”以来,中医药“刚性”需求扩张性增长,形成一波波高潮,作为中国三大中药材市场之一,亳州因其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地产货”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交易市场。

据了解,在种植方面,亳州药材种植面积达91.5万亩,占到全国的1/10以上;种植面积全国单个市最大决定了亳州中药材地产货丰富。在中药材营销方面,亳州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较好、档次较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中心占地38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经营中药材的专业公司有350余个,行、栈、店、铺近400处,交易中心有摊位4000多个,每天上市2800多个品种,上市量6000吨,成交额突破200亿元。

在加工方面,亳州现有医药制造企业63家,其中56家通过GMP认证,2010年药业工业总产值74.69亿元,同比增长59.45%;工业增加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22.3%,中药进出口额累计实现86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

亳州之痛

4月16日,商务部在成都启动发布“中国·成都中药材指数”,以监测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运行情况,这是全国首个中药材指数。

“亳州无论是规模还是交易量都比成都大,为什么这一指数不在亳州发布?主要是我们的信息化系统达不到要求,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 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副局长陈群说,除此之外,亳州还有几大问题待解决。

其一,虽然近年来中药身价大涨,但在亳州,中药产业链冷热不均,药农并没有受益太多。

“与种粮相比,药农种药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种粮可以有粮补,种药没有,并且多数药材种植周期都在3年以上,短期很难见收益,量小决定了个别品种很容易被游资操纵,导致价格过山车,最终伤害的是整个产业。”陈群说。

其二,亳州药材市场一度受假药材所累,地方政府为了监管,出台了各种举措,但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地方行为的“有限性”。

“硫黄熏的馒头为何屡禁不止?中药材也是一样,主要是以前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加之早期监管不严,中药现代化,必须是监管标准现代化。但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地域差别很大,中草药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有的方面,想打假都不知道如何打,因为没有标准,光靠地方监管,治不了行业的本。” 从事药材生意30多年的药商沈敬连说。

其三,如果将中药上升至产业,亳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号称药都,亳州还有不少“短处”。

“在药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陈群说,一是药企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较低,低水平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知名品牌少,还未形成名牌优势和品牌效应。四是药企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弱。五是企业联合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有效的担保和互保机制,引资、融资渠道单一,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人才。”方敏说,中医药产业要发展离不开各种人才,从中药技师到资深中医都缺。

“不过上面这些问题不独亳州有,它是全国中药产业的通病,亳州只是缩影而已。” 陈群说。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