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中药饮片 药店销售大放开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文章导读:皇汉医学-厥阴病篇-厥阴病之注释 |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论》)
【注】
厥阴病者,吉益南涯曰:「厥者,谓其病之暴迫也。血气暴迫,上攻内位者,谓之厥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能食,此其候也。阳明与厥阴,均是暴急者也,厥起上行,直在内位,外不循气,四肢厥逆,此为阴气暴剧之状,因名曰厥阴。阳明者,阳气明实,故曰阳明,而不曰明阳也。厥阴者,厥而有阴状,故曰厥阴,不曰阴厥也。」
吉益羸齐曰:「里极,而无实状也。先于表里之位,血气不行,而成厥状。内之血气,不循于外而上迫,极则血气不得止,却反下行,而现下利,致成阳状也。故设厥阴篇,示其极后不实而上迫,有见阳状者。」
如上所述,因阴证之极,病毒迫于上半身而及头脑,致现消渴(渴虽饮水,然尿利不增进者),心中疼热等证,且虽感空腹,然不欲饮食,强食时,则吐蛔虫,若误下之,遂致下痢不止也。一言尽之,此因阴虚证而致上热下寒之剧者是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论》)
【注】
本条山田正珍云:「『伤寒脉迟』句下,当有『发热』二字,可与下文『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语相应。盖黄芩汤本为治太阳少阳合病之方,岂可用于不发热者耶!『彻』与『撤』通,除去也。经典通作『彻』。…除中者,谓中气翦除也。…除中反能食者,胃气将绝,引食以自救也。」
如上说,脉迟发热者,为阴证之发热,所谓真寒假热证是也。误与黄芩汤除去其热,致腹中冷却,不能饮食,至当也。今反能饮食者,称为除中,恰如灯火将灭,一时反加明者,必死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谓血气痞塞,不能升降,所谓天地不交,否者是也。尝考《和兰解体书》,人身血行有二:一起心脏,以顺行周身,是谓动脉;一起动脉尽处,受动脉之血逆行,还入于心,是谓血脉(求真按:『静脉也』)。更出更入,如环无端,若有痞塞,则出者不入,入者不出,厥逆于是发,脉道于是绝,乃至于死也。所谓阴阳二字,盖动脉、血脉是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伤寒论》)
【注】
本条解如《金鉴》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者,是大腹不满,惟小腹满,按之痛也。」
《论》中有小腹满,按之痛,小便自利者,是血结膀胱证。小便不利者,是水结膀胱证。手足热,小便赤涩者,是热结膀胱证也。此则手足冷,小便数白,知是冷结膀胱证也。
程氏曰:「虽发厥不结胸,然小腹满,作实结痛者,则似可下矣。然下焦结多冷,不比上焦结多热也。况手足厥而上焦不结,惟结于膀胱关元处耶,故曰冷结也。」
钱氏曰:「关元者,任脉穴也,在脐下三寸。」
求真按:「本条是暗示厥阴病,冷结膀胱者,不可泻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之瘀血结在膀胱者,大黄甘遂汤之水与血结在膀胱者,大承气汤之热结膀胱者之鉴别法也。」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论》)
【注】
阴证之极,里寒外热,下利厥逆,加躁不得安卧者,必死也。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伤寒论》)
【注】
厥不止者,谓服药无效,则至死必然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不利便者,当作小便不利。有阴无阳故也,六字系后人之言。」此说是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濡』,程应旄改作『满』,是也。若腹濡脉虚而厥,则皆无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则为无谓矣。」此说亦是,可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以灸挽回阳气,继以四逆辈可也。」此说亦可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趣,《成本》作趋。(《伤寒论》)
【注】
本条山田正珍曰:「此乃心下有水,渍入肠中,为利之兆。盖承『厥而心下悸』条(求真按:『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指先宜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汤条也』)而发也。俚语有之,肠鸣者必下,盖喻事必有前兆也。此条之意与一百五十七条生姜泻心汤证曰:『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同是有水而雷鸣也。《金匮》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此条亦宜用粳米汤,不可用生姜泻心汤也。水虽则一,然证有痛与不痛之别也。」
自患伤寒四五日,腹内疼痛,水鸣自上方下走于下腹部者,必为下利之先兆也。附子粳米汤证,虽如山田氏说,然此汤与生姜泻心汤,不但有痛与不痛之差,且有阴阳虚实之别也,不可不追加之。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论》)
【注】
本条宜作「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服白通加猪胆汁汤,而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伤寒论》)
【注】
山田正珍曰:「下利清谷者,为里寒甚,宜与四逆汤温之。虽有表证,不可发汗,汗出,则表里俱虚,中气不能宣通,故令人胀满(求真按:『胀满,即腹胀满也』),亦四逆汤证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不还之下,《玉函》、《千金》有不温二字,是也。)(《伤寒论》)
【注】
本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服通脉四逆汤,晬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者死也。晬时者,《证类本草》弘景云:「晬时,周时也。」即今旦至明旦也。方有执云:「晬,音醉,晬时,周时也,即一昼夜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伤寒论》)
【注】
《金鉴》曰:「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则正气虚矣,其脉当虚。今反实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死也。」
山田正珍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伤寒论》)
【注】
《金鉴》云:「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欲饮水而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呕,呕俟脓尽,而自愈矣。』此是体内有化脓性疾患,而有呕吐脓汁者,决不可镇吐,而以适方排脓,脓尽时,则呕吐自治矣。」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伤寒论》)
【注】
因呃逆而腹满者,视病者之前(小便)后(大便),知因何者不利,以适方利其不利,则呃逆腹满,皆自治矣。然哕而腹满,恐是「腹满而哕」之误。何则?有因腹满而呃逆者,然未有因呃逆而腹满之理也。又,若非腹满为主,呃逆为客,则下文「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数句全无意义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