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中药饮片 药店销售大放开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文章导读:皇汉医学-太阳病篇-大青龙汤之注释 |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
【注】
和久田氏曰:「此章大概以『不汗出』三字(求真按:『因原文云不汗出,故和久田指之』)为主眼。按论中之不汗出,文有异同,其旨趣当各有别,如曰汗不出,曰不汗出,曰无汗,曰不发汗是也。汗不出者,可读虽发汗亦不出,即促使其出汗而仍不出也。不汗出者,可读以汗不出,表有水气,当成汗而出,但不成汗而出也,故以「而烦躁」三字接之,谓汗不出而烦躁也。无,为「有」之反对,宜有汗处,其汗无也,是因表有瘀水之隔,故曰无汗,葛根汤证及麻黄汤证是也。不发汗者,用发汗剂而不发汗也。然则此大青龙汤证,首句冠以太阳中风,是示素无重病,肌表之水,不汗可愈,但今其水不自汗出,故腠理闭塞。脉中有势,而现浮紧,及发热恶寒,身疼痛而烦躁也。」
《活人书》曰:「治大青龙汤之病,与麻黄汤相似,但病最重又加烦躁者,为用此汤之指南,宜复无异议矣。」
柯氏曰:「盖仲景凭脉辨证,只审其虚实,故中风伤寒,不论脉之缓紧,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脉弱无力者为虚。汗不出而烦躁者为实,汗出多而烦躁者为虚。证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证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实者宜服大青龙汤,虚者不宜服也,此最易知也。」
求真按:「互参以上三说,则本方之用途自然了解。然服之则厥逆云云,是因误用本方也。至于此变证之治法,古说纷纭,未能一致。《尚论‧编后条辨及缵论》均云:『宜用真武汤。』东洞亦赞之,殆有定论之观。独吉益南涯反对之曰:『若误服之,即致此逆,筋惕肉,故云逆也。』《尚论‧编后条辨及缵论》中『为逆也』之下有『以真武汤救之』六字,非也。此条是举逆证以戒其误治,非为处方也,诸家之载处方,非作者之本意。若论处方,则为茯苓四逆汤证,非真武汤证也。误治厥逆,未尝见真武汤证也,以甘草之有无可考之。其是非虽难判定,然余往年偶然遭遇此证,茯苓四逆汤仅一服而愈。由此观之,则南涯氏说似优。」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伤寒论》)
【注】
和久田氏曰:「此条可疑为少阴真武汤之证,就前之中风不剧,而反深也。然此『但身重』一证可疑,故名曰伤寒而用大青龙汤也。少阴真武汤证者,四肢沉重疼痛,然此证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则非有里水所致之重可知,是邪隐伏于肌表之间而未发,大青龙汤为发肌表之水邪及邪气之主方。既辨如前,今若详审无少阴真武证,故以大青龙汤发隐伏之邪气,可自汗出之,不曰主之,而曰发之,可知此方为发汗之主剂矣。余曾治一病妇有如此证者,数日不愈,然使服大青龙汤一帖,一炊时,汗出如流,不日复常。可知古方之妙用矣。」
求真按:「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之加味方,则其腹证亦相类似。中有石膏,则其证常如舌有白苔(或带微黄白色),否则其舌与口唇均干燥无津,宜注意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注】
溢饮者,《金匮》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由此观之,则为一种水肿或水气性疼痛证也明矣。然此一证,何以有大、小二青龙汤之异?古来议论纷纷,如尾台氏断此证当以大青龙汤发汗,无关于小青龙汤也,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之僻说也。因大青龙汤为治外表之水气,不能治心下之水气;小青龙汤治心下之水气,不主外表之水气,则大青龙汤可用于溢饮者较为明显,无可议论也。然于小青龙汤证,若任久不治,则心下之水气不泄,遂泛滥于外表,致成溢饮也。是仲景所以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而断为不误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11克,桂枝、甘草、杏仁各3.5克,生姜、大枣各5.5克,石膏20~100克。
煎法用法同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