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治疗2型糖尿病新观点:肥胖、血糖、络脉三管齐下——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教授 |
作者:冯 磊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6 11:15:3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3亿,我国约4000万,并且每年以0.1%的速度在增长。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中指出:未来10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措施,糖尿病死亡率将增加50%。在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约80%的患者肥胖或超重,可以说,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根源。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教授,他就中医治疗糖尿病提出了“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的新观点。 正确辨识中医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 仝小林教授介绍,中医在临床上是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对消渴病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根据血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的,两者诊断方法的差异导致了消渴病和糖尿病内涵的不对等性。随着检查手段的应用,糖尿病的早期发现率大大提高。2型糖尿病约80%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50%为无症状性糖尿病。“消渴”是以“症”定“证”,必因“渴”而“消”,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定“病”,可以无“渴”,也可以无“消”。 仝教授认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病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对消渴病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病患者的分型辨证,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和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 现代糖尿病和古代“消渴”的另一关键区别是:现代糖尿病即使患病多年,由于降糖西药的应用,可能仍然肥胖;古代消渴病则不然,即使发病时的体形肥胖,经过长期的“三多”之后终归要走向“一少”(消瘦)。因此,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利用现代研究手段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机重新认识,对丰富中医糖尿病理论,完善糖尿病的中医辨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明辨肥胖、血糖、络脉的关系 仝教授说,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根本,血糖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特征,肥胖和血糖异常可以导致络滞,络滞可以加重血糖异常。用一句话概括肥胖2型糖尿病的特点:肥胖是基础,血糖异常是表象,络滞是结局。因此,应从糖尿病的临床实际出发,紧紧抓住肥胖、血糖异常、络滞三个层面。 创建“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 仝教授认为,“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包含了肥胖2型糖尿病的系列治法———消膏转浊、开郁清胃、辛开苦降、苦酸制甜和辛香疏络。针对肥胖,围绕六郁和络滞,应用消膏转浊以治肥;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而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消膏转浊调肥脂:“膏者,神之油也……脂即膏也”(丹波元简)。《医学正传》称:“津液稠粘,血为之浊”,血脂异常和血糖升高中医统称为“血浊”。2型糖尿病患者中80%肥胖或超重,60%血脂异常,所以有学者将2型糖尿病称为“糖脂病”。因此,要消膏以治肥,转浊以调脂。 开郁清胃解郁热: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多属土壅木郁,肝胃郁热。需“土郁夺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故要以疏导为主,清泄郁热。 辛开苦降畅气机:当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病在中焦,胃肠郁滞,使中焦大气不转,宜辛开苦降,开畅气机。 苦酸制甜降血糖:此法直接针对高血糖提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为甜的对立,酸为甜的中和。苦能泄热,苦能坚阴;酸能涩,能收。苦酸配伍,泄热毒而敛气阴。 辛香疏络早应用:辛香走窜之药直达络脉,疏通络滞,具有亲络性。针对肥胖2型糖尿病早期即存在络滞的病机,及早应用本法,一则防止或延缓并发症,二则加强降糖疗效。 减肥以治其本 仝小林教授将2型糖尿病中肥胖和血糖的关系用“冰山理论”加以说明,他说肥胖就象一座巨大的冰山,血糖升高只是冰山突起水面的一角,用降糖的药物把血糖控制下来,只是削平了突起的一角而已,水面下的巨大冰坨仍岿然不动,肥胖没有得到控制,胰岛素抵抗没有得到控制,血糖还会升高,居高不下,只有消除肥胖,减少胰岛素抵抗,彻底熔化这座冰山,才能把血糖真正降下来。 仝院长介绍,他们对216例肥胖2型糖尿病随机采用“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和传统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组总有效率为83.3%,降糖有效率为74.1%;传统治疗方法组总有效率59.3%,降糖有效率为42.6%。实验研究证实,“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发挥其降糖作用。 “肥胖、血糖、络脉整体治疗模式”是运用创新思维探索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新模式,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仝教授最后强调,发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是摆在每一位中医药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仝小林,男,50岁,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新药审评委员,中国医学促进会保健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保健局健康咨询委员会委员。 提出糖尿病发展的四大阶段———郁、热、虚、损,首次提出“肥糖络并治”:治肥运用“消膏转浊法”;降糖运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并提倡“及早治络”的理念;首次提出关注“无消渴糖尿病”病因病机及治法,阐述了“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并对肥胖从中医角度进行了虚实分型研究。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