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经络现象与检测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
作者:郭义 王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7 16:41:1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从现象到本质是认识发展的必然历程。”因此,我们要把循经感传及其机理的研究作为揭示经络实质的一个突破口。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经络研究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必定以临床观察为基础。任何形式的基础医学研究只有紧密地结合临床观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更何况结合针灸学自身的发展历史,我们就更要对临床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中医典籍中十二条经脉均有其所主的病候,把十二条经脉所主的病候同循经感传的研究结合起来,应是今后经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于循经感传形成的机制,则是一个尚处在研究中的课题。目前,对于循经感传的解释有外周动因激发说和中枢兴奋扩散说等不同的观点。外周动因激发说认为:循经感传是由于体表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的某种动因依次兴奋,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主观感受上的循经感传。其观点可归纳为“传在体表,感在中枢”。中枢兴奋扩散说则认为:循经感传形成的根本环节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在大脑皮质的定向扩散。其观点可归纳为:“感在中枢,传也在中枢。” 在循经感传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来自外周的传入刺激的反应具有某种循经的特点。沿胃经、胆经和膀胱经等穴位分别注射CB—HRP,则每条“经脉”在脊髓前角都可显示出一条纵向排列的柱状运动神经元链,从而认为经络活动是一群支配功能上协同的肌肉群,具有特异空间联系的运动神经所固有的反射活动的功能表现。肌肉分区现象与穴位有密切关系,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相互兴奋的神经联系,这种树-树突触间的联系具有电突触的性质,同时实验提示针刺时引起的反射性肌电的空间性质与针刺时循经感传现象有关。有人运用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的方法,观察到在家兔的脊髓和脑干胶状质内可能也存在与胃经和膀胱经相对应的神经网络链,并有相对特异的空间分布。 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针刺膀胱经和胃经的穴位,在沿经的其他穴位点上可记录到反应逐渐减小、潜伏期逐渐延长的不同步的肌电反应,其速度接近循经感传速度。而臂丛组织及局部性肌肉非动化能使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反应一并消失,说明肌电变化与循经感传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反应。 在解释循经感传时所提出的诸多假说之中,不乏闪光之处、精彩之笔。有些假说突破了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大胆构思。从思路和方法上均为经络的研究拓展了道路,可惜的是以往的研究只注重感传发生时的神经机制,而对细胞外基质在感传中的作用重视不足。今后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完全稳定地检测出来并初步弄清这些特殊循行路线的物质基础是经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无论怎样,对循经感传的研究要作到两个统一,即要把感传发生时的主观感受同经脉的三维空间定位统一起来;要把循经感传现象与其相应的效应器官的功能活动统一起来。 (未完待续)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