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疰夏的中医防治
作者:谭洪福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8-23 12:46:3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炎热夏季,有些人不想吃饭,整天无精打采,人们说:“你这是疰(zhù)夏了。”老百姓也称疰夏为苦夏。那什么是疰夏呢?为什么会疰夏呢?对此,中医有自己的说法。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自然界的影响,必然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不单指植物,同样包括动物,当然也包括人。

  春天,气候温暖,万物萌生,草木开始发芽,动物们从蛰伏的状态逐渐开始活动,人体的气血也随之开始升发,所谓升发就是气血从脏腑往体表升发,毛孔开始逐渐张开。

  到了夏天,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动物活跃,植物的营养从根部输送到枝叶,人体的气血也由脏腑输送到体表,这时脏腑的气血就显得相对亏虚,脏腑失去了气血的濡养,机能也随之减弱,从而出现了疰夏的症状。脾胃少了气血的滋养,消化功能就变弱,所以厌食;肠道机能弱了,就容易受到寒凉的刺激出现腹泻;心脏机能减弱,则射血力减小,所以大部分人夏天血压偏低,有的人只有90/60mmHg,甚至80/50mmHg,整天头晕乏力,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疰夏,而有的人不疰夏呢?这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有些人体质比较强壮,气血充实,基本不出现疰夏症状,而那些只从事脑力劳动,很少从事体力劳动或很少锻炼的人,就容易出现疰夏。

  治疗疰夏,中医更有优势,中国传统名方生脉散就是专门为此而设,此方乃药王孙思邈所创制,我常在此基础上加上其他几味药物,组成“加味生脉散”,做成茶剂服用,简单而又方便,处方如下:

  西洋参6g(或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银花15g,白菊花10g,淡竹叶10g,炒山楂15g。混匀打碎,每日取适量冲泡代茶饮,可连用5~7天,冲泡时可加入少量冰糖或蜂蜜,则味道更佳。此茶冲泡出来,气味清香,酸甜可口,具有益气生津、消暑除烦、开胃消食的作用,对于平素体质较弱的人群尤为适合。另外,平素多注意锻炼,增强体质,自然也就不会疰夏了。

  “秋收、冬藏”也与疰夏有着直接的关系。

  秋天,气候凉爽,万物肃杀,草枯叶落,动物们的活动也少了,人体的气血也开始收敛,即由体表回归脏腑,毛孔也由张开逐渐转为闭合。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指秋天不要过早地穿上厚衣服,这是因为如果秋天穿得过热,则不利于气血由表及里,人体气血就会失去平衡。同样的道理,春天如果穿得太少,一阵倒春寒就把往外升发的气血给吹回去了,同样有损健康。

  而到了冬天,气候严寒,植物的养分完全回归到了根部,所以中医使用的根类中药一般都在冬天采集,如冬天采的泽泻,其利尿作用要比其他季节采的强数倍。这时候很多动物都冬眠了,人也要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过度的活动,出太多的汗,同样有损身体。这时候人们还常常做一些补品,女性要熬一锅阿胶核桃羹,男人要吃点桂附地黄丸,好好地补充一下体内的气血,以免来年夏天气血不足又要出现疰夏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