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医传教士”卓同年:中医应成全球化大医 |
作者:梁平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6 16:18:0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为什么说老百姓了解的中医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了 中国青年报:你在演讲中说,几十年来真正中医的原创性研究结果几乎为零。为什么这么说?你认为中医的发展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卓同年: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们现在对中医的研究大都按照西医标准进行,研究方法本身错位,就不必说什么成果了。中医研究的是活的人体,是一门可以使你的生长衰老过程延缓的学问,用小白鼠和实验室去研究中医,从“单味药”中去提取中药精华,对中医临床毫无指导意义,其结果是使中医步入误区。 自上世纪初以来,中医在百年孤独中不断遭遇生死存亡的困境,尤其是现代中医与传统文化逐渐在断裂。我的研究发现,中医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异化”: 第一次是“儒医通俗化”。宋代名儒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宋以前,中医地位比较低,人们都追求入仕做官。范仲淹之后情况大有改观,一大批士大夫去研究中医。张仲景在汉代并不出名,是宋朝之后的一批知识分子把他推上了“医圣”的宝座,把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提升为四大经典之一,和《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并驾齐驱。 第二次是“医易神秘化”。中医和易经本来并没有特殊关联,是明朝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把中医和易经的关系推到了极点,还把孙思邈的一句话“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的垂训搬了出来。当代很多人也受这个影响,把中医引向神秘化。 第三次“异化”大家比较熟悉,就是中医西医化。从1840年开始,在我们接受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同时,中医学也开始发生变化,其实质和特色的东西在蜕变和消亡。由于学院派中医基本是在儒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内容不实用,学后自己都不相信,结果是只能做西医的辅助。这批人一般不是以中医传统思想和方法来看病,而是用西医标准和思维方法来诊治。结果中医疗效大打折扣,民众对中医的信任度越来越低。 说得严重点儿,现在老百姓了解的中医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了,而是一个被“异化”和“西化”的中医。中医院也基本上只是二流的西医院,里面大部分都是在用西医的仪器和方式治病,顶多有股中药味道。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中医的教育问题严重,学生进校时可能热爱中医、相信中医,毕业时怀疑中医,毕业后批判中医、反对中医。湖北中医学院老院长李今庸曾感慨:“吾人生性太愚钝,发展中医愧无能。卅年教学工作苦,培养自己掘墓人。”中医如此怎能不让人动容? 应该让中医成为全球化的大医,主导未来的健康事业 中国青年报:要挽救中医在国内的颓势,好好发展中医,应该怎么办? 卓同年:要真正解决我国13亿人的医疗保健问题,特别是9亿农民的医疗问题,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符合自然生命原理的中医是唯一的选择。 实际上,从医学诞生之日起,“疾病医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当人们认识到21世纪应该是以人的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时,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又有了新舞台。一方面民众重新重视中医,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另一方面中医国际化势不可当,到时一定会出现以中国为主的亚州流派,以美、加为主的北美流派和以英、法为主的欧州流派。甚至还会出现三派鼎立的时代。所以,从国际视野看,如何让中医成为全球化的大医,主导未来的健康事业,如何保持中国中医在中医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享有主导权,都是需要从战略上认真探索的大课题。 而现阶段要促进中医发展,我想首先是思想必须要转变:1.不要再用西医方法鉴定中医,而是要用中医之道审察西医,包容其符合生命原理的思想,解决其违反生命原理的不足。2.不要追求中医理论符合分析科学的内涵,而是要去展现中医超越分析科学的智慧。3.不要再去寻找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而是要去弘扬中医与物质相反的哲学思维。4.不要再试图把中医硬塞到西医体系中去,而是要让西医与中医互相包容、相对独立,各自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5.不要再让中医与国际接轨,而是要让国际与中医联网,在中医标准规范下,让中医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中国。 (梁平)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