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走近国医大师:葛琳仪-大师偏爱开小方
作者:记者 商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6-5 9:08:3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看病,她有时也“逃”。

  现在,分科越来越细,有的病葛琳仪觉得确实有别的医生看得更好,她就把患者介绍给专科医生,即使推荐自己的学生,她也毫不在意。“一切都是为病人好嘛!”葛琳仪说。

  她开的方,价格低、药味少、疗效好

  葛琳仪现在一周坐4次门诊。给病人开药,她还坚持着自己的老习惯:开小方。

  这是师傅帮着养成的。她从1962年开始工作起,就被要求开费用低、疗效好的药方,到现在一直保持下来,“病人已经很苦了,看病吃药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应该多替病人着想。”

  这一习惯也被魏佳平继承下来。她说:“葛老师带我们,让我们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开便宜的药。别动歪心,别搞噱头。”

  开小方不仅是因为省钱,更源于葛琳仪的医学思想。葛琳仪开的小方,价格低、药味不多,经验都来自于中医经典。中医经方大多都是小方,在她看来,经方经过历史检验,只要运用得当,能有很好的疗效。

  用药简练是表象,怎么用才是关键。

  开小方特别倚仗医生对病情的准确诊断。葛琳仪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待不同的病症,要把握患者在不同阶段病因病机变化的本质。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反复咳嗽、咳痰30多年,久治不愈,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葛琳仪认为,这种情况是急性和慢性病相杂,除了要在冬天病情发作时用药,更应当“冬病夏治”,在夏季温补纳气,进行调理。

  对于西医,葛琳仪并不排斥。她主张中西结合,衷中参西。她主张中西医要相互学习,因为现在病人对西医的观点接受得多,学中医的不掌握西医知识,工作不好开展;而学西医的了解中医也有利于临床,“中西医不存在谁好谁不好的问题,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强项。都是治病救人嘛。”

  葛琳仪不仅是个好医生,还是个实干家。她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和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现在是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她曾力主在浙江省中医院开设中医急诊;打破单一中医专业设置的局面,增设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学科,对中医学科进行细分;在担任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调研并起草了学院“移址建校”的议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推行医教结合,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魏佳平刚进医院工作时,葛琳仪是科主任。葛琳仪教学上的“严”是出了名的。“刚开始就听人说,葛主任很厉害的,你们当心点。”魏佳平说,“她真的能把人骂哭,她说就是要批评得触及灵魂了,你们才记得住。”

  日子久了,魏佳平发现葛琳仪在教学上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该批评就批评,没有隔夜仇。

  在魏佳平看来,葛院长的“严”只是在工作上,在生活里,她就完全没有架子。她们会相互唠叨家里的鸡毛蒜皮,到了三八妇女节,葛琳仪会邀请同事、学生们去她家包饺子。“亦师亦母,我们就是这样的感情。”魏佳平说。

  当浙江中医院院长那会儿,学生们普遍抱怨中医课难学,“课本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学不懂,也太枯燥。”

  葛琳仪出了招:医教结合,老师进医院,医生进课堂。问题来了:学校的老师临床时间少,面对复杂的情况,难免焦虑;医生要将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也有难度。

  “当时推行很艰难。”葛琳仪说,“但施行之后他们都比以前提高多了。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

  魏佳平就是受益者,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再重新学习理论,豁然开朗。“这是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我对业务的理解就上了个高度。”

  医教结合,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这源自葛琳仪的亲身体会。她在工作10多年后进入高师进修班学习,“干过临床后继续学理论,半年下来我把内科的东西都弄清楚了,后来让我当科主任,心里就有数,我一点儿都不发憷。”葛琳仪说。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