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运用疏肝化瘀疗法治疗脂肪肝经验 |
作者:公培强 池… 文章来源:中华中医药学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14 15:58:0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现代医学认为, 脂肪肝 (fattyliver) 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中脂肪蓄积过多, 胞内脂类物质动态平衡失调, 肝脏发生弥漫性脂肪浸润, 久而久之导致肝细胞肿大, 进而肝脏增大等一系列病理肝脏脂肪代谢紊乱的疾病1 谨守病机, 注重辨证早在《内经》中将“脂肪肝”描述为 “肝满”“肝壅”“肝胀”“肥气”“痰浊”“胁痛”“瘀血”等。在明代《古今医鉴》中有关于对脂肪肝病因病机描述:“胁痛者, 若因冷热失调, 饮食过度, 悲哀气结, 暴怒伤触或痰瘀积流注于血, 与血相搏, 痰湿互结, 血脉瘀阻, 皆能为痛”。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云:“积者, 脏病也, 终不移” 。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 两胁下痛引少腹, 令人善怒”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饮食失调, 饮食不节, 饮酒过度, 或感受湿热疫毒, 外感内侵, 或久病体虚, 元气损耗, 或情志失调, 以及气滞、疫气等;其病机为气血痰浊相互搏结于肝脏使湿热内生, 或湿聚成痰, 或痰瘀交互, 痰湿相结, 湿痰瘀阻互结, 痹阻肝脉络, 内郁于肝而发为脂肪肝。病位在肝, 与脾、肾密切相关, 以形体肥胖、头晕乏力、食欲不振、恶逆干呕、口干苦、背肩酸沉胀痛、脘腹不舒、大便不调、右胁不适、倦怠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该病多虚实夹杂, 因此发病初期表现为肝郁脾虚证;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 若缺乏治疗, 将会导致痰浊内生, 气机郁滞, 痰、浊、气、血互相搏结而形成痰瘀, 血脉瘀阻, 发病中期表现为痰湿内阻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本病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 病位在肝, 发病日久, 累及脾肾二脏, 故最终表现为肝肾不足证。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关系密切, 故在脂肪肝的治疗中, 应分清虚实, 谨守病机, 注重辨证, 攻补兼施, 方达祛邪扶正之效。 2 痰瘀互结决定病理转归, 祛湿 (痰) 化瘀治其标中医上讲“痰”“瘀”为特有的病理概念, 它们既是致病因素, 又是病理产物, 痰瘀一旦形成, 二者在体内则相互转化, 相互搏结, 是脂肪肝的表面病征, 也是脂肪肝经久不治、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 “痰”多由素体嗜食肥甘厚味、脾气亏虚等致脾胃运化失司, 机体水液代谢输布失常, 机体酿湿生之;“瘀”由气滞、气虚、热结、津亏、寒凝等因素使血液运行障碍凝聚而成, 两者皆属机体病理产物。 “痰为瘀之渐, 瘀为痰之变”, 瘀可致痰, 痰可致瘀, 羁留不解, 内及脏腑, 外达筋骨皮肉, 流窜经络, 随气机升降流行全身, 病程日久, 正气虚羸, 正不胜邪, 变生诸证, 累及全身, 故曰“百病多由痰瘀作崇, 痰瘀清, 则百病消”。《丹溪心法》曰:“自气成积, 自积成痰, 痰夹瘀血, 遂成窠囊”。因此, 痰浊、血瘀之邪久恋, 痰瘀相互交结不化, 深匿伏藏, 凝积肝脏, 久之而成形结块而成“脂肪肝”, 临床出现胁痛胀满, 脘腹胀满, 口苦, 口黏或口臭, 小便黄, 大便黏滞不爽, 头昏沉, 周身乏力, 舌苔黄腻或白黄, 舌质淡暗, 脉弦滑等常见症状。若痰瘀久聚不治, 脂肪肝表象病征得不到缓解, 病程日久, 瘀血阻滞肝络, 气血凝滞, 肝脏功能及气血失调, 肝病加重, 由脂肪肝进一步形成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临床多见出现胁痛固定不移, 胁下痞块, 面色黯灰, 口干欲饮, 小便黄, 大便干, 苔薄黄微腻, 舌紫黯有瘀斑, 脉弦等中重度脂肪肝症状。久者常伴气血亏虚的表现, 则病情危矣。若痰瘀得到有效诊治, 则可截断病势, 脂肪肝方可得愈, 恢复机体调达舒畅。故痰瘀是“脂肪肝”的主要病理因素, 也是脂肪肝表象病征, 痰瘀在体内结聚是“脂肪肝”发展演变中的重要病理环节, 祛痰化瘀决定本病的病理转归, 若瘀阻得到缓解和根除, 则为进一步根除病源治愈脂肪肝创造条件。痰瘀在体内互结临床辨证为湿热内蕴和瘀血内阻之证, 治当以活血化瘀、祛痰利湿、理气通下以疏通肝络, 配用扶正祛邪、调理肝脾、和血通络、养血柔肝以条达肝木, 软化肝质, 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临床上以失笑散、三仁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一贯煎、养肝汤、加减应用, 每获良效。出自《温病条辨》三仁汤本用于治疗湿温初期, 方中通草、滑石、苡仁淡渗湿热, 可以利下;厚朴、半夏、蔻仁辛苦温通, 以降其中;杏仁辛宣肺气, 可开其上;该方实是化湿涤浊, 宣畅气机之良方。全方有祛痰化瘀、疏肝理气, 去邪而不伤正的作用。临床上如伴口苦, 常用金钱草清利湿热, 用量30 g以上, 并逐渐加量;若苔白厚如积粉, 则用槟榔、草果, 有取达原饮之意, 以辟秽祛浊;如泻下不畅, 大便秘结或黏则用生大黄、枳实、草决明、生首乌、厚朴等祛除胃肠积滞;若内有积食者, 加焦山楂祛除食积以恢复脾胃功能。若瘀血程度重者, 临床常加用莪术、三棱等破血消瘀之品;若肝功能异常, 根据经验用药常加白花蛇舌草、刘寄奴、虎杖等;若胁下积聚者, 则多加鳖甲、生牡蛎等软坚散结之品, 或口服大黄蛰 3 肝郁是致病关键, 疏肝健脾治其本人体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各部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达到机体协调和统一。没有离开“标”的“本”, 也没有离开“本”的“标”, 痰瘀在体内相互搏结实为肝郁所致。脾胃的升降、运化, 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肝主要功能为藏血主疏泄, 可疏泄三焦水道, 调节人体津液输布代谢。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肝气和顺, 则机体气机调畅, 气枢常运, 脾升胃降气血调和, 其他脏腑、经络等机体各部位的活动正常协调, 故《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若因受刺激, 情志过激, 郁怒伤肝,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气机升降乖戾, 木不疏土, 则三焦水道不利, 影响机体津液代谢, 因血由气行, 气不行则血滞为瘀, 水谷精微不归正化, 聚而为痰, 痰瘀互结, 瘀阻于肝而发为脂肪肝。故肝郁是脂肪肝致病根源。《读书随笔》云:“凡病之痰饮, 积聚, 血凝, 气结, 痞满……皆肝气不能舒畅所致也”。 朱丹溪云:“机体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故人身之病, 多生于郁”。 中医辨证为肝气郁滞证, 临床多表现为嗳气腹胀, 善太息, 胸胁满闷窜痛, 口干欲饮, 大便干结, 心烦易怒。舌苔薄或腻, 脉弦或细弦。此外, 脂肪肝病程多冗长, 痰浊、血瘀之邪久恋, 则胃阴渐竭, 脾气渐衰, 胃失缺生血养肝和濡润肝木的功能, 也更不能生精滋肾, 从而导致水不涵木, 肝气受损;或脂肪肝前期诊治不当, 过用辛燥之品, 使阴津黯耗, 表现出气阴两虚、肝肾阴亏的病证, 此多为轻中度脂肪肝患者病征, 多见患者胁肋胀满, 时有呃逆, 食后腹胀, 便秘, 女子经前乳胀, 舌质黯淡, 苔薄白, 脉弦滑。治疗应主疏肝理气, 以条达肝木为主要目的健脾益气, 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配以化瘀通络方法, 养血化瘀, 以顺乎肝性。常用小柴胡汤或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合失笑散, 逍遥散、补肝汤、二陈汤、人参养荣汤、一贯煎加减等。其中,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和解少阳的主方, 少阳属机体三阳之枢, 少阳和谐解调, 则三焦通利, 正邪之气各的其所, 气机通畅, 疾病向愈, 该方有和解枢机, 调和肝脾之意。四逆散为治疗阳郁于内的阳厥主方, 方中柴胡配枳实, 一升一降, 升清降浊之效, 加强调畅气机, 肝脾同调;柴胡配芍药, 一散一敛, 调畅气机, 疏肝理气, 又无耗伤阴血之弊;甘草、芍药配伍, 则酸甘化阴, 有养肝柔肝之效, 该方四味药配伍精巧, 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常用药:枳壳、郁金、柴胡、黄芩、香附、川楝子等以疏肝理气;若肝阴不足, 常用白芍以养肝柔肝以疏肝;有阴虚肝热加用山栀子、赤芍、知母、黄柏、白茅根等。川芎、当归、丹皮、白芍以柔肝养血;适当配伍蒲黄、土茯苓、虎杖、制大黄以活血化瘀祛湿;益气健脾临床常用黄芪、生地黄、熟地黄、丹参、制香附、郁金、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等, 若便干用生白术, 便溏则多用炒白术。党参、半夏、甘草以益气化湿消痰。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 厚朴具有保护肝细胞损伤, 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有保护作用 4 温补脾肾, 活血化瘀防其渐肝失疏泄, 痰浊、血瘀两相召感, 痰浊、血瘀之邪久恋, 流连脾胃, 以致脾阳不振, 脾气渐衰, 胃阴渐竭, 失却生血养肝濡润肝木及生精滋肾之功能, 久必累肾, 进而导致水不涵木, 出现肝肾阴亏、气阴两虚的病证。轻者肾气损耗, 重则累及肾阳, 病情危矣, 这是形成脂肪肝肾气易虚, 甚或肾阳亏损, 缠绵难愈重要原因。临床表现有面色白光白, 头昏目糊, 神疲乏力, 腹部胀满, 便溏泄泻, 形寒肢冷, 下肢浮肿, 腰膝酸软, 口干不欲饮, 苔白滑, 舌淡嫩, 脉细沉。主治以温补脾肾, 佐以化瘀养血, 柔肝疏肝, 以至扶正祛邪。常用方: 济生肾气丸、真武汤、实脾饮。常用药: 黄芪、白扁豆、白术、黄精、党参、金雀根, 健脾益气, 以助生化之源;泽泻、防己、猪苓、茯苓、木瓜、薏苡仁, 化湿醒脾;干姜、淫羊藿、仙茅、熟附片、白蔻仁以温肾健脾;柴胡、焦山楂、郁金、香附以疏肝理气; 当归、赤芍、桃仁、红花、蛰 5 小结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的脂肪, 如甘油三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等, 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3%~5%, 如果肝脏内脂肪存储过多, 在组织病理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在重量上超过肝自身重量的5%时, 就可称为脂肪肝 脂肪肝临床常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肝气郁滞、肝肾阴亏、气阴两虚等证, 痰瘀瘀阻, 则阻碍气血化生及气机调畅, 故祛痰化瘀, 理气通下以疏通肝络, 使气机调达舒畅, 配用扶正祛邪、调理肝脾、和血通络、养血柔肝以条达肝木, 软化肝质, 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本文阐述了疏肝化瘀法在脂肪肝治疗中辨证论治, 若能适时把握病机, 合理遣方用药, 脂肪肝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