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脏腑气化浅谈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
作者:张桂红,…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3-25 16:08:2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中医学并无脂肪肝这一病名,结合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应归属气血津液病变范畴,多之责于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输布及排泄紊乱,内生痰湿浊热瘀蕴结于肝。本文运用中医学气化理论,对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加以论述。

1 气化与气化异常

中医学气化理论的形成源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同时受到古代哲学气机和气化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医家运用类比思维,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不断地升降聚散运动,人体中的阴阳二气也在不停地升降出入运行。气因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人体的气化是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其基本形式。气化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机能活动和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脏气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极细微物质,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脏腑的气化是气化的核心,其实质为脏腑功能的体现。气化异常必然引起脏腑失调及精气血津液代谢和转化的障碍,机体失衡,疾病乃生。

2 气化理论对脂肪肝病因的阐释

2.1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

人体生理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皆由正常饮食所化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饮食与脂肪肝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贪食膏粱厚味、肥甘油腻,一则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难以随消随化,淫精于脉,则成痰浊膏脂,蕴结于肝,发为脂肪肝。二则食滞痰浊久滞,滋生湿热,壅阻气机,熏蒸肝胆。肝脾气化不利,水停饮聚,成痰成脂,血运不畅,瘀血内生,终致痰湿热瘀壅滞不散于肝而成本病。

2.2 劳逸失度,久坐少动

正常的劳动和休息是脏腑经络气化调畅的保证。长时间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静养均能引起气化失常,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脾为生气之源,过度劳力劳神尤易耗伤脾气,脾伤则津液不敷,日久聚湿生痰,阻于胁下则成肝积。安逸少动,或长期卧床,则人体气机失于畅达、阳气失于振奋,脾胃等脏腑机能
活动呆滞不振,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输布,痰湿内停于
胁下而成脂肪肝。

2.3 七情偏胜,五脏失和

正常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可损伤七情分属之脏腑,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心肝脾三脏在心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情交织最易损伤此三脏,过惊过喜则心神不宁;郁怒太过伤肝,而致肝气郁结;忧思不解伤脾,则脾失健运。心肝脾等脏腑气化不利,引起精气血津液代谢的失常,产生血瘀、痰饮等,诱发或加重本病。

2.4 久病体虚,肝失疏泄

肝病迁延不愈,日久可引起肝阴亏虚,肝失濡养,痰浊瘀血更易停滞于肝而成脂肪肝。人体为一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景岳全书·胁痛》云:“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然而心肺脾胃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次相传。”说明他脏疾病日久,尤其消渴、胸痹等病,易引起体内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则为痰为瘀,形成高脂,痹阻于肝,则为脂肪肝。

2.5 素体肥胖,痰湿体质

灵枢·刚柔篇》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先后天因素作用下不同个体表现出脏腑经络的差异、精气阴阳的盛衰,形成了体质的差异。罗伟等[5]研究发现痰湿质和气虚质是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体质类型。素体痰湿壅盛、脾气亏虚,则脾阳困遏,脾失健运,推动无力,水谷精微不能四布,致津液运行不畅形成痰湿,痰浊水饮难化,蓄积于肝而形成脂肪肝。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