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孟河医派的形成和发展探讨 |
作者:单德成 赵… 文章来源: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7-4 11:32:42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丁家医学造诣最深的是丁甘仁, 从马培之学, 能兼蓄马氏内外喉三科之长, 因首创中医专门学校, 有“医誉满海上, 桃李遍天下”之称颂。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 悬于上海旧白克路人和里诊所大厅, 以示表扬。 费氏、马氏及丁氏曾先后被清代朝廷和民国政府嘉奖加大了孟河医派的显赫声望, 也吸引了孟河的其他家族从医, 孟河医家队伍不断壮大。 孟河医派是近代中医名家的摇篮, 哺育出许多全国知名的医学大家, 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 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 沙石安迁镇江大港, 马培之晚年去苏州, 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 余听鸿迁常熟, 贺季衡迁丹阳, 邓星伯迁无锡, 法家到宜兴和桥与武进雪堰桥等均著声当地, 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 并带出众多弟子, 代有发展, 并遍布全国各地和港澳与世界各地。在2009年评出的30位“国医大师”中, 朱良春、陆广莘、裘沛然、颜正华、颜德馨等5位都是孟河医派中的佼佼者。 3 不断完善学术特色是孟河医派繁荣昌盛的保证 3.1 师古不泥, 和缓醇正 其代表人物费伯雄说:“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于规矩。”他在咸丰、同治年间以归醇纠偏, 平淡中出神奇。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 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 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为此他从临诊实际出发, 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 不掺杂门户偏见, 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 对于秦汉后各家悉数容纳, 且不泥于门派之争, 将各派学术熔冶于一炉, 用药轻灵平正, 即遇危难重症, 谴方仍然不离平淡, 不以炫奇猛峻求功, 于平淡中显神奇所谓平淡之法, 实即辨证实施的基本大法, 此乃为医者必须娴熟掌握、悉化成心的醇正归一法则, 只有深谙《灵》《素》理、法、意之精髓, 做到融会贯通, 才能在纷杂瞬变的病情面前做到执简驭繁, 出奇制胜。治法用药看似平淡, 却能效若桴鼓, 力挽沉疴, 达到神奇的境界。费氏的大量临证验案, 诠释印正了这一学术观点:平淡致精, 奇出于中, “平淡之极, 乃为神奇”。 3.2 博采众长, 寒温兼容 清代当时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之间存在很深的鸿沟, 有如水火不能相容, 孟河丁甘仁、绍兴何廉臣为代表的寒温融合学派的兴起, 能择善而从, 由温热派兼学伤寒学派, 从时方派入而由经方派出。 对外感热病的认识, 宗《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但又不拘泥伤寒方;师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 而又不墨守于四时之温病。熔伤寒温病于一炉, 伤寒辨六经与温病辨卫气营血相结合、经方与时方并用的治学方法, 充分体现了寒温融合学派的辨证论治特色, 突破伤寒与温病分立的格局, 创立了寒温融合的辨治体系, 标志着近代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3.3 不分门户, 学而不偏 网罗名家, 收徒授业, 创办学校, 学术交流, 办刊著书, 令孟河学术得以风靡于神州。中医教育的奠基人丁甘仁先迁苏州, 复东行上海。当时中医界私人传授, 每多保守思想, 对医学造诣秘而不宣, 或传临床经验而不讲理论知识, 使从师问业者众, 得一技之长者少。丁氏认为:“个人带徒方式不能满足培养中医人才之需要, 拯救中医学遗产, 为当务之急, 刻不容缓, 为振兴中医事业, 普及与提高教育为关键。”遂邀请名流李平书、王一亭诸公发起筹备, 集资办学, 复联合沪上名医谢利恒、夏应堂诸同道, 于191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为配合临床, 又着手创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门诊和病房作为实习基地, 期间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 其中不乏佼佼者, 如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秦伯未、章次公、曹仲衡、刘佐彤、陈耀堂、张伯臾等。 3.4 中西兼融, 择善而从 丁甘仁说:“医为仁术, 择善而从, 不分畛域。中医以气化擅胜, 西医以迹像见长。论其理则中医至精, 论其效则西医亦著。[6]”他对中西医并无成见, 但对当时一些中医学了些西医的皮毛就见异思迁曾有严厉的批评:“土苴圣言, 肤附西学, 致令新知未启, 旧学已荒。”这是近100年前说的, 用在今天仍有启迪作用。 丁甘仁的弟子章次公 (1903~1959) 是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学家和临床学家, 他提出“发皇古义, 融会新知”[7]的学术思想。并在“治国医门径语”中曾强调, 必须参考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 马培之对于霍乱等严重伤津大症, 用甘凉药加入食盐, 完全与西方医药的口服补液法暗合。对急重症改革剂型, 以求速效, 都有突破前人的法度。 3.5 精专博通, 治法灵活 孟河医派医家十分重视“全科”意识和技能, 作为识证和治病的基础。余听鸿在“发背”病案末说, “所以习外科者, 不可不习内科也”。在另一部医著《外症医案汇编》中有更详尽的论述:“今时内外各专其科。外科专仗膏丹刀针, 谙内症者少, 内科专司脉息方药, 谙外症者不多。病家每遇大症, 或兼感冒寒热, 疑外科不谙内病, 延内科用药立方, 每至内外两歧, 彼此相左, 当表反补, 宜托反清, 内症未平, 外症变端峰起, 攻补错投, 温凉误进, 贻害非轻。”这些至理名言, 至今仍振聋发聩, 历久弥新。 近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始有“全科医生”之议, 而章次公早在三四十年代不仅专于内科, 对妇儿外科更是精益求精。所治病种非常广泛, 内科中既有难治之咳喘、肝硬化等慢性病, 又有胸痹心痛、中风等心、脑血管病, 更有黄疸、肺痨、疟疾、瘟疫等传染病;妇科之经、带、胎、产四大证, 应有尽有;儿科号称哑科, 辨治最难, 而案中所治高热、惊厥、肺炎、麻疹、百日咳、丹痧等急性传染病, 莫不效如桴鼓;外科之阑尾炎、腹膜炎等急腹症, 更是难以枚举, 充分说明章次公先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精专博通的“全科医生”。 在治疗上不分内服外用, 以获效灵捷为先机, 故孟河医家治疗诸病卓有成效, 且流传不少有效秘方。 孟河医派历代医家为我们遗留下大量的医学著作, 可谓卷帙浩繁, 浩如湮海, 文献资源价值极其丰富。如费伯雄著有《医醇賸义》、《医方论》、《费批医学心语》等;马培之著有《马评外科全生集》、《外科传薪集》、《医略存真》及《外科集腋》等;巢崇山撰有《玉壶仙馆医案》、《千金诊秘》等;丁甘仁著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喉痧症治概要》等。据不完全统计, 从清代至今共有各类著作212部, 其中医经类4部, 伤寒、金匮、温热类13部, 综合类92部, 方药类23部, 外科类骨伤科类7部, 妇科、儿科类6部;五官科类3部, 医案医话医论类44部, 针灸类、刮痧类、气功类6部, 诊断类6部, 医史类2部, 传记类6部。 孟河医派至今代不乏人, 枝繁叶茂, 其弟子仍领军现代中医学, 这与孟河医派的文化滋养密不可分。在信息张扬的知识经济时代, “酒香还怕巷子深”, 孟河医派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精粹部分, 应该从小街水巷中走出来。我们认为, 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 在现代社会的历程中会有更大的影响力, 她将走向世界, 贡献于全球。因为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 都必然是世界的, 孟河医派文化亦是如此。孟河医派的学术造诣、临床结晶及其贡献, 将永远在中医坛上灿烂发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