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知名演员沈傲君:中医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作者:沈傲君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0-7-24 11:08:2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我很有幸,在用中医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

作为演员,有时候我会忘记了自己是谁,只要角色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都要去适应。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穿丝袜拍戏、坐在冰冷的椅子上,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当时觉得,无非就是冻得瑟瑟发抖嘛!拍完一个镜头就赶快拿一条毯子裹一下,喝口热水暖和暖和。仗着年轻气盛火力壮,就这样捱过了十几个拍戏的冬天。但有次比较严重,碰上冬天拍戏,我不小心掉进了冰冷的湖里,因为工作需要,我硬是穿着湿透的衣服拍了一整天,导致寒气入骨,成为未来疾病的隐患。

这,就是“人找病”的过程。

后来,那还用说,自然是“病找人”了!

腰疼、膝盖疼、颈椎僵硬容易落枕,经常反复感冒,怕风、怕冷,鼻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皮肤变得粗糙,月经不调……所有你能想出来的毛病,开始烦扰着我,绵绵不休。怕冷的状况最明显,我无法驱散那深彻骨髓的冷,不管冬天夏天,我都怕冷。在外人眼里,我“乱穿衣”的怪癖似乎是艺术家的终极表现,我在的地方不能开冷气,不然我就会瞬间逃离。我终于明白了“十病九寒”的道理。

其实,多年来我一直很怕看病,感觉人被当成了一台机器——膝盖不好,可以抽积液、换半月板;吃了治疗鼻炎的药就会嗜睡,睡到叫不醒;“网球肘”犯的时候需要打封闭针。而且不管怎么治,我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2010年我生完孩子,身体更是频频发出“罢工”的信号。有一次抱着孩子下楼梯,我左腿膝盖毫无征兆地无力酸软,滚下楼梯。那一刻为了护住孩子,我左手肘和左侧的胯骨受伤,落下了毛病。从那以后,一直到孩子五岁左右,我几乎没背过、抱过他。我像一部老化的机器,每个关节都生锈了。

后来我又有些臃肿肥胖,胳膊和腿都变粗了,腰部也有赘肉了,同时,开始经常有疲惫的感觉。西医大夫告诉我,这属于严重的甲状腺机能减退,并给我开了些药。但当我看到药品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后,就吓得把药全扔了。

我跑去找中医,问:“西医范畴的甲状腺机能减退,在中医上怎么解释啊?”大夫说:“脾胃失调。”我急切地想知道如何用中医治疗,大夫说:“先调饮食吧。”没想到,中医竟然从吃饭上开始教我治病!

中医讲究“开门放贼”。既然身体的病症来自于寒冷,那么我就要把寒冷“请”出去。除了在日常饮食上要注意,我开始吃一些中药,并且开始艾灸。“砭针灸药”是古人指出的一条明路,在这条路上,我开始了漫长的“自救”过程。

治疗最初的一年多,我觉得浑身哪里都疼,一碰就疼,按摩、刮痧和拔罐几乎坚持不了。可不舒筋活血不行,那就咬牙坚持呗。我还试过比较刺激的“刺血”。不过,这一定要在专业的中医大夫指导下,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做。“刺血”治疗放出来的泡沫状的黑血,着实让我震惊了。

我最“喜欢”且最适合我的治疗,是艾灸。艾灸中那纯阳透彻的温暖,开始唤醒我身体的“觉”,驱赶骨子里的寒冷。我开始学习有关于艾灸的一切知识,重新认识宇宙、认识自己。

掌握了艾灸的我,也觉得身体被激活了。

首先受益的是我的颈椎和肩膀。我常年落枕,手臂也抬不高,有风的时候,还要加上一条挡风的大围巾。用艾灸调理的时候,我重点灸大椎穴、身柱穴、肺腧穴,然后每次用“扫地”的方法,把寒气从脊椎方向“扫”到肩膀、扫到胳膊肘,直至扫出手腕和指尖,这才算完成一次艾灸。如此反复坚持几年下来,我的脖子不再僵硬,偏头疼和落枕的状况也很少发生。

艾灸的过程中,我的经验是灸量一定要够,但艾灸不是“烤肉”,温度不能太烫,要善于用“温暖而有穿透力的”温灸法,既能把身体里面的寒气带走,亦能把艾草里的热气和正气输入身体,祛邪扶正。

有次我灸完后背,感觉肚皮却冰冰凉凉的,于是赶紧用艾条灸上脘、中脘、神阙、关元这几个穴位。灸着灸着,我就开始打嗝,大大小小打了二、三十个嗝,感觉把肚子里憋着的寒气慢慢都排了出来。那天中午我没吃饭,只是喝了些小米粥,然后就困得睁不开眼睛,倒头就睡着了。睡到下午四点多起床,觉得神清气爽,脸上的皮肤光亮红润,仿佛年轻了好几岁。这堪比美容院的效果,也让我越来越相信艾灸的“唤醒”功能。

还有那条让我吃尽苦头的老寒腿,灸了两年,我的膝盖居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不再疼肿无力,变天前也不再疼痛,更不需要在夏天还带着护膝了。

几年的中医治疗下来,我要特别感谢遇到的几位医术精湛、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夫。他们教会我要善待自己的身体、照顾自己的情绪,要知道随着四季的变换去养生。更重要的是,治病这事儿,不能都推给医生。病是自个儿找的,自己要负责任地完成漫长的治疗过程。和自己的身体说声对不起,自己煎药,早睡早起,别吃不该吃的东西。治病这回事儿,三分治七分养,养正气,养静心。

最后,我要向大家推荐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古文并不晦涩,“诵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老祖宗的智慧就会注入你的灵魂,受用终生。

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智慧。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开始,一切都来得及。(作者为知名演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