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最新进展
作者:张丽萍 张…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6 17:30:0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中医情志病证的范畴,囊括了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随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心理负荷日益加重,情志病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

西医对精神类疾病一直缺乏疗效肯定的药物及方法,且一些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对人体器官及性功能的损害等大量副作用已经得到确认。而中医药以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擅长身心同调而独具特色,针对情志病证身心俱病的综合症候群,如何发挥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特色优势,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从近年来临床报道可见,诸医家对于情志病证的治疗多从方药施治、针推治疗以及心理治疗三个方面进行调治。现将相关研究分述如下:

一、方药施治中医人网站收集整理,未经许可,请不要转载。

1、辨证论治

吕直以气血阴阳为纲,将情志病证辨证分型为:气郁血滞、痰火湿食、气阴两亏和阴阳失调四型。临床辨证96例:气郁血滞型31例,痰火湿食型24例,气阴两亏型20例,阴阳失调型21例,分别予以不同的方药:气郁血滞型,酌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痰火湿食型,方选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等;气阴两亏型,常用归脾汤、酸枣仁汤等;阴阳失调型,以右归丸、左归丸等方治疗。均获理想疗效。

颜红治疗情志病证首倡气血辨证,认为六淫七情侵袭,气血阴阳乖违,或病久入络,血瘀气滞,使气血胶结不解,故多辨证为肝气郁结型、肝郁化火型及痰气郁结型。临床以畅郁汤剂治疗肝气郁结型郁证;虑烦汤剂治疗肝郁化火型郁证;定神汤剂治疗痰气郁结型癫证,疗效甚佳 。

武成强调心身结合和病证结合的双重诊断标准,通过多年临床观察,据证候表现分为六种常见类型:寒热互结、痰热互结、寒湿痹阻、风阳上扰、虚热和阳虚,并拟定了心身1 6号方进行辨治,基本方由半夏陈皮、云茯苓丹参赤芍、乌药等组成,随症加减辨治。

2、专方治疗www.tcm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

(1)经典方药治疗李朝霞通过收集近20年来主要医学期刊中有关柴胡类方—— 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临床验案219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证实柴胡类方临床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6]。林蓉、塔光在临证中分别运用逍遥散和柴胡
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均达79%E7, 。

谢海洲治疗神志病多从肝人手,崇仲景方,如甘麦大枣汤治脏躁;奔豚汤疗癔症;酸枣仁汤用于神经衰弱等,临床疗效较佳。

李耀林、陈秀琴临床治疗以四逆散分别治疗失眠、抑郁症以及梅核气等情志诸病,见效显著Elom ;朱崇华认为梅核气的病机症结在于气郁痰凝,气郁为病之本,病位在肝,临证以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合二陈汤、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梅核气9o例,总有效率93.3%。

笔者认为抑郁症的诸多病理因素的产生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密切相关,加味温胆汤以擅调脾胃气机而为调治抑郁症的有效方荆之。在此理论指导下笔者课题组进行临床研究,将6o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加味温胆汤组)和对照组(盐酸氟西汀胶囊组)各3O例,6周后疗效标准参照HAMD量表评定,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副作用低于对照组(P<0.01) 。

(2)自拟方药治疗刘瑞连临床选择360例因情志不畅弓l起的脂肪肝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解郁消脂胶囊治疗组(治疗组)180例,解郁消脂胶囊辅以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实验组(实验组)5O例,血脂康对照组(对照组)130例。结果:治疗组及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O.05) 。


樊玉敏运用解郁豁痰利咽汤治疗梅核气96例,并选取谷维素为对照组药物,2个疗程后显示:中药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www.tcmer.com中医人收集整理
徐流国以解郁散结散治疗梅核气120例,每次给予患者口服2oⅡd,每日3次,总有效率88.33%El7]。孟振国以理气解郁、化痰消滞为原则自拟利咽解郁汤治疗梅核气78例,总有效率92.3%。

黄忠远等治疗情志性支气管哮喘4o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解郁定喘汤组)22例和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紊组)18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另U为90.91% 、88.89%[19j。

丁朝荣以疏肝益肾法,用妇人解郁方治疗女性抑郁症3O例,总有效率86.7% ]。臧佩林强调抑郁症的发生多由紊体本虚加上外邪侵扰(情志过极)合而为患,自拟“保神汤”治疗抑郁症,临床效果甚好 2 。花亚历运用解郁汤治疗郁证177例,其中肝郁气滞型94例,肝胃不和型51例,忧郁伤神型6例,阴虚火旺型26例。总有效率98%。www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