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理中类方歌括类变心解 |
作者:张英栋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1 23:38:5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桂附去桂加术四,二法一方二便主。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使用有一方二法,“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大便不利小便利去桂加术,小便不利大便利当用桂不用术,即桂枝附子汤原方。为何论中在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后出现“加桂”、“去桂”的议论呢?因为服药后有“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仲景在提示应该随着病状的变化随时加减药物,勿有闲药累赘而掣肘,也勿因少药而不能契合病机,有是症用是药,切不可胶柱鼓瑟。吕志杰氏就有桂枝附子汤加白术治疗阳虚痹证的经验,即是领会了仲景方之随证活法。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还有一点可以探讨,方后“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故使之耳”,出现一些“病状”,不可一概认为是误治,有些是药欲除邪“未得除”,也就是病邪欲解未解,向愈过程中出现的“瞑眩反应”,如麻桂各半汤等解表方服后出现的面红、身痒等,是好转的佳兆,应该继续前进,而不是退回原地不敢向前。论中采取的措施就是击鼓再进,“法当加桂四两”,加强“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的力度,希望邪气“得除”。 芍甘附三一虚故,苓桂四三二甘术。 芍甘附三一,指芍药、炙甘草各一两,制附子一枚。虚故,指阴阳两虚之意,与亡阳有程度上的不同。苓桂四三二甘术,指苓桂术甘汤的组成为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炙甘草、白术各二两。苓桂术甘汤归于理中类也有可商榷之处,如果按治水、治湿、治饮来分类的话,会是另外的结果。 桂枝人参汤治疗外证不解,中阳已虚的“协热而利”,协热是因为有表证,利下不止、心下痞是数下之后脾胃阳气已虚,故治疗应该“表里顾”,用理中汤治疗中阳已虚,桂枝后煮取其轻薄之气治疗所挟之热。 论中同时谈到“协热”和“利”的还有第139和第140条,病因、病机基本相同。 理中用术不离土,姜桂附参芍草茯。 土曰稼穑,土厚而不滞,才可生育万物。在人身则中焦脾胃当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术与“姜桂附参芍草茯”九味药(姜分生姜、干姜)通过灵活变化,有厚土者,有疏土者,有暖土者,有伏土者……这些药物共同构筑了仲景的“理中”大厦。 笔者将理中类方的21种变化全部列出,将理中汤、丸记作两方,统计后得出如下药物出现频次顺序,依次为:白术16次,甘草15次,干姜12次,人参11次,附子10次,生姜8次,茯苓7次,芍药6次,桂枝5次,大枣2次,细辛1次,五味子1次。这就是理中类方的全部药物使用情况,除去出场很少的大枣、细辛和五味子,正是我们歌括中提到的9味药,而处在前4位的药物正是理中汤、丸的组成:白术、干姜、人参、炙甘草。对于仲景来说,这应该不只是个巧合吧? 附:类变后理中类方的21种变化 3.理中汤去白术加桂枝: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桂枝四两。 4.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生姜三两。 5.理中汤加茯苓: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茯苓二两。 9.理中汤去白术加附子:人参、炙甘草、干姜各三两,炮附子一枚。 10.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11.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12.真武汤去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13.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茯苓、生姜各三两,干姜、白术各二两,炮附子一枚。 14.真武汤去附子增量生姜:茯苓、芍药各三两,白术二两,生姜半斤。 15.附子汤: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16.甘草附子汤:炙甘草二两,白术二两,桂枝四两,炮附子二枚。 17.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炮附子三枚,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18.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金匮要略》中有白术附子汤,药同,剂量均为半量):白术四两,炮附子三枚,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