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金匮要略》风湿病辨治特色 |
作者:戴天木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4 10:08:1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感受外邪密切相关,但正气不足起决定作用。 ●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大法;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大法;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 ●《金匮要略》治疗风湿病的方剂具有散敛结合、寒温并用、邪正兼顾的特点。 风湿病是指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肿大、变形、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包含西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颈腰椎骨质增生病、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内经》称之为痹证、痹病,而以“风湿”命名则首创于《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金匮》立《痉湿暍病》篇(第二篇)及《中风历节病》篇(第五篇)专论风湿病,对风湿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开创了风湿病辨证论治之先河,对临床辨治风湿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病因病机 外因 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包括触冒风冷、雾湿、居处潮湿、坐卧湿地、露天就寝、涉水淋雨等。如原文所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病在头中寒湿”;“汗出入水中”;“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内因 内因包括脾肾阳虚、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胃有湿热等。如原文以脉论病因:“脉沉而细者”;“脉浮虚而涩者”;“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盛人脉涩小”;“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论饮食不节,内伤肝肾,如“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咸则伤骨,骨伤则痿”。 风湿病的形成虽与外邪密切相关,但内因正气不足是起决定作用的,故第一篇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致肌肉、筋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而形成风湿病。 治疗大法 微汗祛邪 微汗祛邪是治外湿之大法,仲景遵《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然强调不可大汗,因“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应当微发其汗,才能使“风湿俱去也”。 利尿除湿 风湿病往往素有内湿,内湿不除,最易招致外湿,而成内外合湿之湿痹。利尿除湿是治内湿的大法。如原文指出:“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若湿邪内阻,阳气不化,脾困不运,则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用利尿法治疗,使小便通利,则内湿得去,大便转正常。内湿去,阳气复,亦可助驱散外湿。 温经通阳 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之邪相合而致病,而寒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温经通阳法能温化寒湿,宣通阳气,既适合外湿,又适合内湿。《金匮》方中的麻黄、桂枝、干姜、附子、乌头等均为温经通阳之品。 辨证论治 风湿在表 症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恶寒较轻。治宜微汗解表,祛风除湿,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药物组成同方名)。 寒湿在表 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烦疼”而重。治宜微汗解表,散寒除湿,方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 寒湿在关节 症见关节冷痛或肿大变形,剧痛,“不可屈伸”,痛处不移,局部畏寒,得热痛减。治宜宣痹通阳,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制川乌、麻黄、黄芪、白芍、炙甘草)。 寒湿在腰部 症见“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冷痛”。治宜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方用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风湿兼表气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治宜益气固表,祛风除湿,方用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风湿兼阳虚 症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除湿,方用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炮附子;炙甘草、白术、炮附子、桂枝)。 风湿兼阴虚 症见“诸肢节疼痛”,痛处微热,肌肉消瘦,关节肿大,小腿肿胀麻木,“头眩短气”,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舌苔少津。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养阴清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白术、知母、防风、炮附子)。 方剂配伍特点 散敛结合 发汗散邪是风湿表实之治法,然不可过汗,过汗必伤表阳,致风去湿存,病难治愈。故在运用辛温发汗药时,常配伍固表敛汗之品,以防发散太过。如麻黄加术汤中,麻黄得白术(白术量大于麻黄),乌头汤中麻黄得黄芪(二药等量),均为散敛结合配伍,以防发汗太过。 寒温并用 风湿病多为风邪与寒湿相合为患,故方中多用温热之品以散寒除湿,但辛温辛热之品如用之不当,则会化热伤阴,因此,常配伍寒凉药反佐。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白芍、知母之寒凉以佐附子、桂枝之温热,乌头汤中以阴柔寒凉的白芍,反佐药性温热燥烈之麻黄、乌头。 邪正兼顾 风湿病的发生,责之正虚感邪,尤其阳虚、气虚是招致外邪之关键内因。故在配方时,常祛邪与扶正兼顾。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桂枝、防风等以祛邪,附子温阳扶正;乌头汤中乌头、麻黄祛邪,黄芪益气固表扶正。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