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医安胎法的沿革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6 15:47:1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中医安胎法是中医妇科学中颇有优势和特色的治法之一。它是根据中医妇科理论,对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萎不长一类可安之胎实施预防和治疗,以期达到未孕先防,孕后及早安胎、养胎、长胎、保胎、直到“瓜熟蒂落”、“粟熟自脱”,保产无忧,足月分娩健康后代为目的的综合疗法。 中医安胎法源远流长,溯源探流,谈古论今,展望未来,将会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安胎法的科学内涵,对人类生殖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临床各科之源。我们在整理《内经》有关妇产科经文时,发觉《内经》已勾勒了中医妇产科学的框架。就妊娠病而言,提出了身有病(恶阻)而无邪脉以候胎,提出了胎病(癫疾)、子喑发生的机理,以及孕期用药的原则。并在《素问·六元正大论》中说:“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明确指出六气的异常变化,可致胎孕死亡。如湿土在泉之气当令,阳气不能温和行令,宇宙间阴寒凝聚,人们已很凄惨。若内脾土又被非时风木所胜,使内外交困,脾气内伤,不能化生气血以养胎,乃致胎孕死于腹中。提示脾土健运,胎孕可保,安胎保胎重视运脾。这是最古老的安胎保胎启示。 汉《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明确提出养胎安胎的辨证论治。如当归芍药散治疗血虚气郁脾虚的妊娠腹痛,胶艾汤治疗虚寒冲任不固的妊娠下血并腹痛的胞阻,以及妇人三种阴道下血证的鉴别诊断。附子汤治阳虚寒盛的妊娠腹痛以及当归散、白术散养胎安胎。其中当归散治湿热,偏重于肝;白术散治寒湿,偏重于脾,创制了一热一寒调理肝脾的祛病安胎法。此外还论及心火盛伤胎刺泻劳宫及关元证治,成为后世逐月养胎法之源。张仲景强调辨证论治养胎、安胎和祛病以安胎的理、法、方、药,成为后世安胎、保胎、养胎、长胎之源头。 晋隋时代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法》,提出妊娠十月对第月不同胎儿的发育进行调理养胎。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设有“妊娠养胎候”,提出妊娠之人,宿有病而有妊,或有孕之后生病,导致胎不长,须服药去病以养胎。并列有“妊娠漏胞候”、“妊娠胎动候”、“妊娠腹痛候”、“妊娠腰痛候”、“妊娠数堕胎候”,指出冲任脉虚不能制约或血气虚损,不能养胎的病机。 唐代《经效产宝》继承和发展了安胎学术思想,明确指出:“安胎有二法,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又缘胎有不坚,故致动以病母,但疗胎则母瘥。其理甚效,不可违也。”确立了根据母先病或胎先病分别先治原发病的安胎原则。这是很有创见的,并一直指导临床至今。《千金方》在逐月养胎条中,突出强调“预服”,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影响深远。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不仅引用《产宝》之论,而且广泛地论述“胎动不安”、“胎漏”、“妊娠卒然下血”、“数堕胎”等证治,强调冲任经虚的病机,并收集了大量安胎方药。《女科百问·卷下》尤为可贵的提出曾有胎动不安之苦者,“可预服杜仲丸(杜仲、川续断)”,首创补肾安胎法以预防和治疗胎动不安及反复自然流产。这二味中药一直是补肾防治流产的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断含维生素E,促进子宫和胚胎发育;杜仲抑制子宫收缩,并能镇静。《陈素庵妇科补解》治疗漏胎,主张“大补气血,用十二味安胎饮(即八珍去川芎加黄芪、阿胶、麦冬、牡蛎、枣仁)”。 金元四大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中说:“妇人有孕则碍脾,运化迟而生湿,湿而生热,古人用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盖白术补脾燥湿,黄芩清热故也,况妊娠赖血培养,此方有当归、川芎、芍药,以补血尤为备也。”仲景原意并无突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但由于丹溪对当归散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后人有的执而用之,由此形成了使用黄芩、白术安胎的学术争鸣,对后世直到今天仍有影响。有趣的是现代朱金凡教授在对寿胎丸加味进行拆方实验研究中发现,黄芩对子宫平滑肌收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安胎。 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广泛论述安胎的理、法、方、药。在“胎孕类”指出:“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继承了仲景祛病以安胎的思想。在“安胎”条中说:“胎气有虚而不安者,最费调停。然有先天虚者,有后天虚者,胎元攸系,尽在于此。”又在“胎漏”条中说:“若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亏……凡此皆先天之由。”首先提出先后天虚和父气薄弱可导致胎动不安的机理,有的是无可为力的先天禀赋问题,创制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治妇人冲任失守、胎元不固不安的胎元饮随证加减。在“妊娠卒下血”条中又指出火热、郁怒、胞宫受伤、脾肾气陷导致的妊娠卒然下血皆动血之最,指出“以上诸动血证,若去血未多,血无所积,胎未至伤而不止者,宜凉则凉,宜补则补,惟以安之、固之为主治”的辨证论治安胎法。又在“胎动欲堕”中指出“若腹痛血多,腰酸下坠,势有难留者,无如决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为妥当”的下胎法。说明景岳抓住胎动不安的四大症状(即腹痛、下血、腰酸、下坠)的动态观察以决定安胎还是下胎,在临床很有实用价值。并指出出血过多、蓄积胞宫,欲与留之有不可得,和胎死不下者,当速去其胎以救母。完善了“治病与安胎并举”和“下胎益母”的妊娠病二大治疗原则,至今仍指导临床实践。 景岳对于“数堕胎”(滑胎)的病因病机认为是禀质素弱、年力衰残、忧怒劳苦、色欲不慎而盗损生气,跌仆、饮食伤其气脉所致。并指出“况妇人肾以系胞,而腰为肾之府,故胎妊之妇,最虑腰痛,痛甚则坠,不可不防。故凡畏堕胎者,必当察此所伤之由,而切为戒慎。凡治堕胎者,必当察此养胎之源,而预培其损,保胎之法,无出于此。若待临期,恐无及也”,选用胎元饮、芍药芎归汤、泰山盘石散、千金保孕丸,认为“皆有夺造化之功”。治疗“数堕胎”强调预培其损,培补养胎之源以保胎,是景岳安胎学术思想的又一特色。 此外对于“胎不长”的病机,张景岳同样重视血气、脾肾、冲任之亏损,治以补、固、温、清,随机应变。 在安胎用药中,景岳对丹溪提出的“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提出异议,认为“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景岳的安胎学术思路清晰、严谨,环环相扣,病因病机全面,辨证论治实用。强调预培其损,是历代医家对安胎学术理论和方药及预防最全面者。至今能指导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 清代《傅青主女科》下卷的“妊娠”和“小产”二篇中共记载17条,每条理法方药齐全,其中有关安胎的占有14条,归纳有:滋肾补肾安胎法、益气安胎法、暖宫安胎法、脾肾双补安胎法、养肝安胎法、清热安胎法、活血安胎法。在继承、发扬的同时,亦见创新。尤其是脾肾双补的安奠二天汤“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而脾肾虚弱所致的胎漏、胎动不安、滑胎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型。活血安胎法主要是针对跌仆闪挫致瘀,损伤胎元而设,用量应较轻。后世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有瘀血而致滑胎,用少腹逐瘀汤治之的学术经验,进一步发展了活血祛瘀安胎法。 《叶天士女科证治》提出“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具有节欲以防病的鲜明观点,是中医保胎强调“孕后分房静居”观点的代表。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创补肾安胎的寿胎丸以防治滑胎,已成为现代临床应用最多的防治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安胎基础方,今人从临床和实验总结等方面对其安胎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医安胎法启蒙于春秋战国,发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提高创新于明清。强调辨证论治,经历代不断发展,创造了健脾安胎法、调理肝脾安胎法、养血安胎法、清热安胎法、暖宫安胎法、清肝安胎法、补肾安胎法、补肾健脾安胎法、逐瘀安胎法、绝欲保胎法和逐月养胎法。同时重视动态观察胎动不安、数堕胎四大症即腰酸、阴道下血、腹痛、下坠的变化,如出现势有难留时,应下胎。并强调对反复流产应“预服”和预培其损以预防再堕的三级预防思想。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