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蛔虫病中医诊疗技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 0:00:1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3.自拟安蛔汤

[药物组成]柴胡15克,杭芍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金铃子15克,郁金15克,乌梅15克,山楂15克,厚朴15克,香附15克,木香15克,连翘15克,生甘草10克。

[功效] 镇痛、清热、安蛔虫。

[适应证]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6剂为一疗程。

4.安蛔汤

[药物组成] 乌梅茵陈大黄黄柏、川楝子、干姜党参当归枳壳甘草各6~10克,肉桂1~3克。

[功效] 安蛔止痛。

[适应症]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早中晚分服。

5.梅椒二黄汤

[药物组成] 黄连2克,花椒、乌梅、使君子、鹤虱大黄各10克。

[功效] 辛开苦降、安蛔驱虫。

[适应证] 胆道蛔虫症。

[用法用量] 水煎两次,分次频服,日服一剂;腹痛剧者日服两剂。

适宜技术

1.敷贴法

驱蛔散、韭菜蔸、葱蔸各10个,苦楝皮125克,艾叶、川椒各10克,橘叶30克,莪术6克,芒硝 5克,酒药子一粒。将艾叶、酒药子、川椒、莪术、芒硝研成细末,再将韭菜蔸、葱蔸、橘叶、苦楝皮等切碎,将上药混合,加酒炒热,敷于痛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药物温度保持在37℃以上,每日1~2剂。用于肠蛔虫证或虫瘕证。

2.针灸

先刺迎香四白穴、胆囊穴,然后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水沟。亦可刺“胆蛔压痛点”,部位在两小腿外侧足三里穴下方,先以针柄或棉棒按压皮肤,寻找压痛敏感点,再用毫针刺入,出现第一次针感后,继续深刺至出现第二次针感,双手同时运针,边捻转边提插,针刺后保留至痛疼缓解或消失。用于蛔厥证。

3.推拿

方法一:在治疗前10~20分钟时,可肌内注射阿托品0.2~0.3毫克。患儿屈膝仰卧于 B超检查台上,腰背部适当垫高,操作者立于患儿右侧,以右手拇指涂上液体石蜡后连续按摩患儿右上腹,先由胆囊区沿肋下向左下方挤压达到剑突,再由剑突右侧垂直向下按压达脐旁,反复按摩3~5次,约5分钟,具有促使胆囊收缩的作用。当患儿剧烈腹痛突然缓解,再次挤压无不适时即可停止。如无效再次推压。用于蛔厥证。

方法二:先让患儿口服植物油50~100毫升,一小时后开始按摩腹部。术者宜站在患儿右侧,涂搽滑石粉后,用右掌心贴住患儿腹部皮肤,以脐为中心,由轻至重做顺时针方向按摩,如虫团松动,但解开较慢,可用手捏法帮助松解。一般经过30~40分钟按摩后,虫团即可渐渐散开,腹痛和压痛可明显减轻,使肠道梗阻症状缓解或消失。用于虫瘕证。

预防护理

预防: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手,不吸吮手指,不吃生冷及未洗净的瓜果。

护理:服用驱虫药时,应注意休息和饮食,并注意服药后是否有反应及排虫情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热。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