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历史—辽夏金元时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0 8:59:1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七、《脾胃论》

《脾胃论》,李杲撰,三卷,1249年成书,为其晚年之作,也是集中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著作,刊行于李氏身后。现存主要版本有:《东垣十书》本,《四库全书》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等。

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八、《卫生宝鉴》

《卫生宝鉴》,罗天益撰,共二十四卷,补遗一卷,撰年不详,刊行于1281年。该书元刻本因战乱而散失,现所存最早版本见于元代杜思敬编纂的丛书《济生拔萃》,但内容不完整。1417年杨荣、韩公达曾校刊此书,后世流传不多。现存主要版本有:1846年李锡龄校刊的《惜阴轩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59年铅印本等。

全书共25篇,主要有"药误永鉴":以病案形式,结合一个专题进行辨析,以警示后学及同行不要犯误治之错,"名方类集":精选古今效方766首,以证系方,理法具备,论述临证各科疾病的诊治。为该书主要部分,"药类法象":简述张元素、李杲的药物学理论,如性味、功效等;"医验记述":载录作者长期从事临床的诊治经验,内容丰富;最后为"补遗",选辑张仲景以下诸家有关外感、中暑等病证的验方,为元代以后他人所补充之内容。

该书理论上本于《素问》、《难经》以求其因,并充分吸收李杲的"脾胃学说"及张元素、张璧、钱乙等医家的认识,围绕临证脏腑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具有鲜明的"易水学派"特色。

在临证用药时,以很大篇幅介绍洁古、东垣的有关药物理论,并强调药证相对、名实相符、随证加减等灵活的辨证用药思想。

九、《此事难知》

《此事难知》,王好古撰,三卷,刊行于1308年。该书主要为编集其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其中也反映了王好古的有关医学思想。现存主要版本有《济生拨萃》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校注本等。

全书分上、下二卷、附录三部分,共载专题论述104篇。上巷主要论述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六淫所犯,辨证要点,五经(缺厥阳经)证治有关问题,其中伤寒内容最多;下卷广泛涉及《内经》、《难经》,脉法、针灸等有关问题,常附图表以助述;"附录"主要为病证诊治法内容。

该书主要围绕伤寒五经证的有关问题如"太阳六传"、"入阴者可下"、"妇人经病"等作了详细阐发,某些见解有独到之处。如认为气病在表,误用血药,无伤,为安血而益阴;反之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等,则有害,因易致泻肺而损阴。既强调治病求本,又主张分别病情采用不同治法,如提出初治之道,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又宜宽缓,三法各有主证、应用法。

十、《无冤录》

《无冤录》系法医学专著。元代王与撰,初刊于至大元年(1308),于1323~1346年间又经王与修订再版。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古验法不同"至"病死罪囚"共13项,是介绍王与自己检尸的经验;第二部分为元代的检验制度,其中许多检尸规定为《元典章》所未载,是研究法医学史的珍贵资料;第三部分题为卷下,包括"检覆总说"等,共43项,是根据儒吏考试程式(结案式)、洗冤、平冤二录汇编而成的。

现今完整的《无冤录》有:《枕碧楼从书》(1909年)本《无冤录》,《无冤录辑注》(1915年),《敬乡楼丛书》(1929年)本《无冤录》等,后两本是朝鲜《新注无冤录》在我国的重刊。

十一、《饮膳正要》

元·忽思慧编撰,全书共3卷。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并于同年刊行。元刻本已失,今存有明经厂刊本及几种近现代的彩印本。

本书是一部珍贵的蒙元宫庭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我国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其内容大略可分为如下三部分,一是养生避忌,妊娠,乳母食忌,饮酒避忌,四时所宜,五味偏走及食物利害,相反,中毒等合疗的基础理论;二是聚珍异馔,诸般汤煎的宫庭饮食谱153种与食疗方61种,以及所谓神仙服饵方法24则;三为食物本草,计米谷品、兽品、鱼品、果品、菜品、料物等共230余种,并附本草图谱168幅。全书另有21幅精美插图,为古代线描版画。

本书内容涉及现代营养卫生学的各主要方面,交织反映了当时国内各民族饮食医药文化的成就,尤其突出体现了蒙族人民别具一格的医药饮食文化。本书还充分反映了元代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史实,收载了一些前代本草未载的药物,并且是现存唯一的元代本草图谱。在元代本草著述少有流传至今的情况下,本书食疗本草部分的内容弥足珍贵。

十二、《外科精义》

元·齐德之撰,共2卷,撰年不详,刊于1335年,后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被收入《东垣十书》中,今有明初刊本、嘉靖本、《医统正脉》本、《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有影印本。

本书系博采《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与扁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外科的名论,又结合本人的临证经验而汇集成编。卷上为外科医论,有疮肿诊候入式之法、疮肿诊治等论述35篇;卷下为诸家行之有效的汤、丸、散、膏、丹等方剂145首,并附有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治疮肿法。诊断方面台调四诊合参,尤其注重外现形色与脉诊,并将26种脉象结合疮疡临证特点作了详细论述,成为本书的一个特点。

十三、《永类钤方》

《永类钤方》,李仲南撰,二十二卷。1331年成书,初由李仲南集成,后经孙允贤补订,原名"锡类钤方",后改名"水类钤方",现存主要版本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根据元代至顺年间刻本影印本。

该书卷1为诊脉图诀,风、寒、暑、湿四中四伤钤田方论;卷2~7列伤寒、杂病证治内容;卷8为"南阳活人书伤寒集要方";卷9~10为"和剂局杂病方集要";卷11~14辑录宋元间诸医亲病治验方;卷15~17为妇科证治方论;卷18~19为产科证治方论;卷20为儿科学证治内存"全婴总要";卷21为骨伤科证治方论。

书中以图散形式对比论述"伤寒"与"杂病"两大证候的脉、病、证、治等内容,并以三因之说加以阐发,纲目清晰、明了,骨伤科病证中,载录了多种骨折、脱臼、整复、夹板固定法,和若干医疗器械、方药等内容。其中首创的过伸法处理腰椎骨折,丰富了创伤骨科的诊断治疗经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