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对中医科研工作的思考
作者:张德英  文章来源:中医人 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1 11:34:1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huangyf81

    几十年来,许多中医工作者为发展中医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在这些科研的成果(或曰结论)中,有些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许多的“成果”几成画饼,未能纳入中医之腹,自然对中医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对中医的科研特点不够明确、科研思路不够清晰、科研模式不够妥当造成的。为此,谨作如下探讨,以与同道共商。

  一、明确中西医区别,修正科研模式

  1、莫种不能吃的“果” 中医科研的基本目的就是为发展中医服务。如果某一项科研成果不能服务于中医而只是对西医有意义,那么,这种科研应该称之为西医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种科研是以其它科学方法为基础和归宿来研究中医的,那么,这种科研成果也不能算中医的科研成果。因为这些科研工作或许是必要的(或重要的),但对于中医自身的提高来说,则可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没作用的。真正的中医科研成果应该着眼于中医的提高和发展并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2、莫把西医作“规范”  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西医如今已经得到巨大的发展。人们习惯于将今昔进行对比,自然会对其产生“日渐先进”、“不断进步”的印象。这种印象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由此印象出发,简单地把中医拿来比照,从而觉得中医“落后”,应该以西医为模式并生搬硬套西医的科研方法,这就陷入了思维的误区。因为中医的大部分经典理论是经过了反复的临床实践检验的,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这些理论较之西医“古”了点儿,但因为她贴近临床、贴切实际,不唯“古而不老”,却常常显示出许多认识上的“超前性”。在中医的典籍中,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许多西医或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这类东西的一部分曾在历史上受到过否定和批评,而这些否定和批评后来又被证明是错误的。历史的教训更可以使我们坚信她的超前性。这些无法解释、当然更无法规范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中医的“宝”之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放眼将来,则西医也罢,现代科学也罢,都是幼稚的,其自身所包含的现在看来很先进的东西,将来很有可能变为落后的、不正确的、被淘汰的对象;如今被奉行着的规范,将来很可能被修改。如果我们草率地把现代的大部分规范拿来“规范”中医,忽视了中医有认识上的“超前性”的特点,则“弃甘旨而就粗粝”之事,在所难免。

  二、夯实科研基础,循宗发展中医

  既然中医的科研不能照搬西医的规范并应着眼于自身的发展,那么她的科研应该怎样搞呢?数千年的中医发展史给了我们良好的借鉴。

  1、以临床为阵地,以扎实而雄厚的中医知识为基石,寓发展于继承之中 古代虽无科研之说,但不乏科研之实。历代几乎所有著名医家都对中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之得到了发展。尽管他们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但以下几点是相同的:第一,他们都重视临床实践。第二,他们都有扎实的中医根底。正是因为他们继承得好,才为中医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环境加努力,孕育了中医的新成果 汉代伤寒的大流行,给众多的医家造就了充裕的实践条件。同时,人群的大量死亡,给他们以压力和动力,促使他们“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殚精竭虑,在临床上摸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张仲景那样的医家便应运而生,中医学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发展中医要有一定的环境基础,并有赖于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作为一个中医师,应有一种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一遇难证顽疾,旋即改弦更张,弃中取西,是不会在中医事业上大有作为的。

  三、坚持四项原则,明确科研特色

  参照历史的经验,搞科研以求发展中医,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呢?

  1、自主性原则 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医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用西医的研究方法代替中医的研究方法,不能以现代科学为尺度去度量中医而定取舍。因为这些貌似古老、抽象、深奥、圆活的理论在一个真正的中医手里就是得心应手的利器。正是由于西医对这些疾病认识得还不正确、不充分,尚有待于来日的发现和修正,相比之下,倒是中医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尚高一筹。

  2、整体性原则 中医用综合的方法对人进行整体观察,这就决定了那种抽取一点、分析研究的方法不适用于她。因而,衡量中医发展与否,不能以微观程度为标准。使用电子显微镜把中医微观到超分子水平,不等于中医水平的提高,反倒让人觉得:中医是跟在西医屁股后面跑,毕竟西医先进。事实上,宏观把握、总体分析才是中医的精髓,也是临床的根本着眼点。只有宏观把握准了,才有望治得准、疗效高。

  3、特异性原则 中医非常重视整体,决不是轻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因人治宜,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准确把握个体的特点,这是治疗获效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方病相对”的做法,虽有时获效、部分获效,但由于准确性较差,面对随时变化、因人而异的复杂病情,必定难获高效。若过分推崇这类成果,把它奉为尖端,未免奖赏太过。中医决非不讲共性,其整体观念及经典中的主要内容都着重讲共性。但共性通常是原则,是“理”不是“器”。先贤们也给我们拟了许多方剂,但主要是在示人以规矩,能悟出其组方之理并能灵活而巧妙地化裁,才算得其真谛。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以临床报导形式出现的科研论文,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方药示人以“理”。一个有经验的中医读者也主要着眼于此,如果照搬方药而不究其理,疗效难与作者匹敌。时下埋怨中医临床报道不能重复的声音不少,对此我们应予分析:“假货水货”难保没有,但应强调,我们不能希望简单重复,因为中医随不同时间、地域、个体而治疗有所不同。这不同于西医:一旦发明治疗某病的新药,众医皆可照说明对病而用之。

  4、多维性原则 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用一种科学理论把它的各个角度全部囊括;人体也是复杂的,也不可能用一种医学理论囊括。不仅西医不能代替中医,中医内部的一种理论也不能代替另一种理论。张仲景按六经理论治疗伤寒,叶天士按卫气营血理论治疗温病,理论不同但疗效均佳。时代不同,疾病各异,中医辨证施治也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循宗而发展、创新。当今一系列新疾病谱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个中医工作者理应沤心沥血,对其深入研究,勤奋实践,发掘加创新,形成适用于现代病、疑难病、流行病的新辨证论治体系。

  四、拓宽三大领域,把住五大关键

  中医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疾病的治疗、群体的保健、对其它学科的指导。拓宽这三大领域的任务是巨大的。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众多的疑难病、现代病、流行病、老年病、危急重症有待我们去研究,以冀提出系统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为达此目的,一方面,我们应当进行研究和总结,谋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形成系统性理论,获得较大突破。在群体的保健方面,我们应当将中医的养生学说、运气学说、体质学说有机结合,使之条理化,并结合时代特点、社会特点、个体体质特点,针对性地为每一个人制订适宜的、从饮食到作息、从锻炼到调养精神全方位的保健计划。由于中医内凝集了生物、医学、哲学、天文、地理、气象等众多学科的精义,因而她的价值决不仅仅限于医学,我们还应注意发现她在其它学科领域里的价值,使中医对其它学科发挥指导作用。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认为治病有五难:辨疾、治疾、饮药、处方、别药。用现代的话来说,分析和诊断疾病、决定治疗方法与步骤、中药的剂型与使用方法、方剂的配伍与应用、对中药的认识和理论以及新的发现(这些认识、理解和发现应以中医理论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五个方面是决定疗效的关键。由于中医科研的目的在于提高中医的水平,而水平的提高最终要看实效,所以,这五个方面也正是中医科研的五大关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