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伤寒论》神志病治疗十法 |
作者:朱祥麟 湖…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5 9:11:4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神志疾病可以表现为烦躁、不得眠、喜忘、惊悸、谵语、郑声、发狂、神志不清等症状。心为十二官之主宰,神志思维活动的中枢,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基于《内经》之整体观,神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故《素问·宣明五气》篇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是以《伤寒论》中不独心少阴经病可见神志病症,凡六经病均可导致神志病变。仲景治疗神志病的方药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兹将其治法归纳为10种。
清宣郁热法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78条)。凡邪在表宜汗,在上脘宜吐,在腹宜下。今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而余热未尽,留扰于胸膈,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得眠。若病情较重,则可出现心中烦郁更甚,莫可名状,卧起不安之“懊 ”现象。此皆郁热未除所致,治宜清宣。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豆豉其性轻浮,功能宣透解郁,二药配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虚烦懊 之良方。 若兼短气者,为热邪损伤中气所致,可加甘草以补中;若兼呕吐者,是胃气因热扰而上逆所致,可加生姜以和胃;若兼腹满,乃气机壅滞,可加厚朴以宽中;若兼心下痞塞,乃气滞上脘,可加枳实以行气;若兼中寒证,则加干姜,以清上温下。 温阳重镇法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条)伤寒脉浮,主病在表,应如法汗解。若用烧针等法强行发汗,汗出过多必亡心阳,致心神不敛;又因心胸阳气不足,水饮痰邪乘机上扰,也会使神明失守,故见惊狂、卧起不安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亦云“重阳者狂”,这均说明躁狂证候,多因火盛而致。然而《金匮要略》载“阳气衰者为狂”,可见狂亦有阳虚所致者。本条“亡阳,必惊狂”之机理,即为阳虚而心神浮越。 治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苦阴柔,而取桂枝、甘草相配,以复心阳;生姜、大枣补益中焦,调和营卫,且能助桂、甘以通阳气。亡心阳之证,常有浊痰凝聚,影响神明,故加蜀漆以消痰。因心神浮越较重,故用重镇之牡蛎、龙骨,潜镇心神而止惊狂。 活血逐瘀法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条)此乃太阳蓄血证之治法。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热随经深入下焦,与血相结于少腹部位,形成少腹急结,神志错乱如狂者,称为蓄血证。血热结于下,故少腹急结,甚至硬痛;邪热循经上扰,心神不安,故神志错乱如狂。其证会随着人体正气之强弱、病邪之盛衰而反映出不同的情况,若血结轻浅,蓄血自下,邪热可随瘀血而去,病可痊愈,故称“血自下,下者愈”。若邪热与瘀血相结较深,血不能自下,则蓄血已成,此时非活血攻瘀不可,瘀血去,血脉流畅,则神明白安,故用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又如“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条)。上条之蓄血尚有自下而愈者,本条必下血乃愈,用抵当汤破血逐瘀,较上证更重一层。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