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细菌性痢疾中医诊疗技术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20 10:59:59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合痢汤:白头翁15克,川连、炮姜、炙甘草各6克,黄芩、川楝子各12克,秦皮、木香厚朴、陈皮、醋炙元胡各10克,白术、粳米各30克。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于急性菌痢。      治痢散:葛根苦参各12克,陈皮赤芍、炒麦芽、焦山楂各9克,陈松萝茶10克,水煎服,用于痢疾初起。

  苦辛利湿方:藿梗、杏仁茵陈各6克,炒黄芩泽泻、通草各3克,黄连、炒黄柏各2.4克,炒苍术厚朴大腹皮各4.5克,滑石9克,木香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用于慢性痢疾。

  乌梅诃子饮:乌梅、诃子、焦山楂、焦地榆、白芍、米壳、炙甘草适量,加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休息痢。

  贴脐止泻饼:羌活、白胡椒、肉桂丁香山楂木香、姜枣、小葱等捣烂如泥拌匀,加入适量蜂蜜,做成钱币大小的药饼,用塑料膜包好备用。将药饼贴脐上固定6~8小时,治疗慢性菌痢虚寒型。

  双藤汤:红藤50~l100克,忍冬藤25~5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治疗急性菌痢赤多白少者。

  菌痢方:人参、炒白术干姜陈皮、炙甘草山楂、炒谷麦芽各9克,砂仁6克,治疗噤口痢。

  民间验方

  1.鲜铁苋去其老根及老茎,成人每日1000克,加冷开水100毫升捣烂取汁,治疗急性菌痢。

  2.生熟山楂各15克,煎水代茶热饮,治疗急性赤白痢疾。白痢加红糖,红痢加白糖,赤白痢兼见加红白糖。

  3.苦莎药(鄂西草药):叶、茎捣烂,冷开水搅拌取汁用;或将苦莎药晒干,粉碎成细末装胶囊,每粒0.26克,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急性菌痢。

  4.大黄:生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稍闷片刻置锅中文火炒黑成粉,剂量6~12克,初用少量,适应后可加大,用于血痢腹痛者。

  5.鲜马齿苋32克,大蒜一头,共捣如泥,开水煮沸,加红糖16克,顿服,治疗急性痢疾。

  6.苦参研末水泛为丸,每次6克,每日3次,治疗热痢下血。

  7.车前子10克,研细为末,米汤送服,治疗暑湿下痢。

  8.乌梅肉、胡黄连、伏龙肝等份为末,茶调服之,每次6克,每日两次,治疗血痢日久者。

  9.陈石榴皮3个研细为末,黄酒送服,治疗赤白下痢。

  10.酸石榴烧炭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治疗久痢脱肛。

  其他疗法

  1.灌肠疗法

  (1)大黄20克,赤芍30克,煎汁120毫升,分两次保留灌肠,每日两次,同时煎服葛根汤,治疗急性痢疾。

  (2)白头翁30克,乌梅黄连赤芍、槟榔各6克,凤尾草10克,加水浓煎200毫升,将药液导入肛门内约10厘米处,抬高臀部以利吸收,每日两次。小儿按年龄酌减。治疗热痢夹滞者。

  2.针灸疗法

  (1)体针:急性痢疾取上巨虚或足三里天枢,配曲池内关,行泻法,留针30分钟。中毒性痢疾加合谷、大椎、十宣放血;若食入即吐、不思饮食加中脘。慢性痢疾宜针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三阴交足三里,并灸神阙、关元、气海。采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留针30~45分钟。急性期每日2~3次,慢性病人每日一次。

  (2)耳针:取小肠、大肠、直肠下段等穴,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3~4次,一般每日1~2次,病情严重者每日2~3次,持续3~7天。慢性痢疾加脾、胃、肾、神门、交感,选3~5穴毫针轻刺激,留针1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日一次。也可用贴耳穴方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上述穴位,胶布固定,每日按压3~7次,2~3日换药一次。

  (3)穴位注射:选天枢或足三里穴,用氯霉素注射液2毫升,加入1%普鲁卡因溶液0.5毫升,每侧穴位注入一毫升.得气后注药,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或选长强、天枢(双)、足三里(双),将仙鹤草素8毫升注入长强穴,黄连素2毫升注入天枢穴,针刺足三里穴,治疗湿热痢疾。

  (4)灸法:取神阙、关元、气海脾俞肾俞大肠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穴,用艾条温和灸,以穴位局部有合适温热感为度。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慢性痢疾久不痊愈者。(摘自《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