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如何辩证看待邪气
作者:李鸿贤 山…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29 13:04:0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邪气,是中医病理学概念,同时也是医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中医学认为,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如暑邪、湿邪、疫邪等,有着特异的属性与致病性。邪气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

  邪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由于正邪斗争所决定的。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邪气与正气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如同阴阳变化一样,时刻处于矛盾的运动之中。一方面,正气是决定人体发病与不发病的关键,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另一方面,邪气有时也是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关键。正气战胜邪气,疾病就不会发生或向好的方向转化;正气不能战胜邪气,疾病就会发生或进一步恶化。邪气与正气是相对的,邪气是针对正气而言的,有邪气,就有正气,有正气,就必然有邪气存在,“正”与“邪”是相伴而生的,因此,一说邪气就想斩尽杀绝的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

  中医的正气是指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及其产生的功能活动,以及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如果正气不“正”,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或低下,脏腑间不相平衡,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无论怎样,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必须保持两个相对平衡,一是内环境平衡,指的是人体本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平衡。二是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即人体与体外的一切环境(包括生活、工作、学习等所有环境)相适应。如果我们在预防治疗中只看重邪气,而不考虑正与邪的关系,就不能恰如其分地治疗预防疾病,甚至引起一些新的疾病。

  正气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邪气

  人类社会是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发展的。大自然赋予我们“正气”,同时,也带来了“邪气”。正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致病的邪气。比如,正常的饮食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如果失去常规,饮食太过,就会损伤肠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饮食不足,就会导致消瘦、乏力等。再拿“七情”致病来说,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生理反映。人生活在社会的复杂群体中,有七情六欲,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正常情况下,该喜则喜,该悲则悲,则为常情,但如果该喜不喜,该哭不哭,或惊喜太过,或悲恸不已,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正常的七情就成为致病的“七情”了。在自然气候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如果六气变化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时我们就把正常的“六气”称为致病的“六淫”。

  可见,邪气是与正气相对的,邪气是与正气共生的,只要有正气存在,就有邪气的“潜在”,要绝对避开邪气,不受其侵袭,几乎是不可能的。

  邪气也有一定的助正作用

  既然邪气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受了邪气就不发病呢?一种是暂时不发病,伺机再发,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另一种是人体的正气把邪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允许它胡作非为。除此之外,一定范围、一定数量的邪气还可以激发、锻炼人体的正气,使之时时刻刻都保持警惕,这样就不致于使新的“邪气”、更大的“邪气”乘虚而入了。这也可以说是邪气的助正作用。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体能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对于维持和促进正常的机能活动,协调机体的内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人体受到邪气侵袭时,内分泌组织就会加速这些激素的分泌,使机体在新的水平上维持新的平衡,以适应或采取措施对抗邪气的侵袭。所以,人体就能感受邪气而不发病,这也可以说是邪气的助正作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人体总的“阴阳平衡”状态中,许多平素体弱多病的人能够长寿的道理就在于此。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