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慢性肾功能衰竭湿热证形成机制探讨
作者:钟建 沈庆…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5-17 9:47:1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1]。随着中医对CRF研究的不断深入,“湿浊”、“湿热”、“血瘀”、“湿瘀”等病理概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近年来CRF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对CRF湿热证的形成及辨治作一分析和阐述。

1 禀赋不足,阴阳偏颇是CRF湿热证形成的重要内因

禀赋即体质,是人体在先天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后天总体生理特性,人的禀赋有较强的个体性差异。《灵枢-寿天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禀赋此种个体特征对疾病发生后证候类型的趋向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清代程芝田《医法心传》云:“凡人阴脏、阳脏、平脏,本性使然,⋯⋯阳脏所感之病,阳者居多;阴脏所感之病,阴者居多。不独杂病,伤寒亦然。”

禀赋的形成主要因于先天,又与肾气的强弱和肾中阴阳的偏盛偏衰密切相关,这一关系构成肾脏疾病的基础。如有的人禀赋阴盛阳弱,其致病多形成肾阳不足、虚寒内盛的病理证型;若阳盛阴弱,则易形成阴虚内热之证;有的人禀赋肾气不足,患病后极易发生肾气亏虚证候。清代叶天士对外感、内伤湿热的体质因素有精辟论述,《临证指南医案》:“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生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生寒湿之症[2]。”临床上CRF湿热证多与脾肾气阴两虚证兼夹,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体质关联,气虚者易生湿,阴虚者易生热,湿热之邪逗留三焦,上犯伤肺、中侵伤脾、下注伤肾,可致脾肾气阴两虚更甚。因此,对CRF脾肾气阴不足者,治疗上更应慎用辛香燥热、助湿滋腻之品。如《景岳全书· 水肿》所云:“凡素禀阳盛,三焦多火,而病为水肿者,其证必烦渴喜冷,或面赤便结,或热而喘嗽,或头面皆肿,或脉见滑实,此湿热相因,阴虚之证也;凡辛香燥热等剂,必所不堪[3]。”

2 “肾主水液”障碍是CRF湿热证形成的根本原因

肾为水脏,有蒸腾气化的生理功能。《素问·痿论》:“肾者水藏也。”《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一方面说明肾在脏腑最下,为至阴之脏,水液至此已成为盛水,形质重浊,靠自身无力上达;一方面说明肾有蒸精化气的作用,可以使有形之盛水蒸腾布化,如地气上为云一般。肾的这一作用,主要靠肾阳完成。肾主三焦水道,司膀胱开阖,水液代谢主要由肺、脾、肾三脏完成,而水液在体内的上升下达,循环周流,又皆以三焦为通路。《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决渎功能正常,则水道通畅,津液得以循环敷布;如三焦气化不利,则决渎无权,水道壅阻,水停为患。而三焦的气化功能,又受肾脏气化的制约,不仅如此,肾通过三焦,还间接控制肺脏的宣降功能。肾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经脉连属实现的。《灵枢·本输》:“少阴属肾,肾上连肺。”由于肾在经脉连属上对肺与三焦的统摄关系,使其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更趋重要。

素问·经脉别论》王冰注云:“水饮流下,至于中焦,水化精微,上为云雾,云雾散变,乃注于脾”,“水土合化,上滋肺气,金气通肾,故调水道,转注下焦,膀胱禀化,乃为溲矣。”补充并突出了肾脏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不仅使经旨更加完备,而且更符合“肾主水”生理。在论述“肾者胃之关”时,王冰注云:“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闷则胃填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生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不仅解释了肾为胃关,而且说明胃以通降为顺,胃的通降不仅在中焦,更重要的是与肾及下焦有关。清代何梦瑶云:“肾水为坎中之阳所蒸,则成气上腾至肺,所谓精化为气,地气上为云也。气归于肺,复化为水。肺布水精,下输膀胱,五经并行,所谓水出高源,天气下为雨也L4]。”肾与肺的这种关系,正如张景岳所云:“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