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论中医证候分型之不足 |
作者:庞宪清 庞…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26 22:58:4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同为一种病,在我国的南方热带与北方寒带,在使用方药上剂量就有不同;在冬天与夏天也不同;对老年人、年轻人、胖人、瘦人、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也不尽相同,在各个环节都显示出中医学术博大精深和灵活性。
中医临床注重环境与社会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系及对人体的影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临床方法论的指导思想,任何因素打乱或破坏了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就会出现病情变化。此时,必须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方法,去辨证论治,舍此则必定会妄投方药,无的放矢。中医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过程中,又特别注重人体的正气状况,即《内经》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治疗上又有“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原则,无一不在自始致终关切人体的正常应激功能状态的康复。还有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即《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以上这些中医学的特色理论与临床实践,并不逊色于西学理论,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应用它。 从临床实践来看,分型论治有其好的一面,把一种疾病分成几个固定的证型,每个证型,相对确定其治则与方药,再随证加减,实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它较之辨证论治显然易于掌握,也有利于按图索骥,提纲挈领,便于操作。目前,临床分型论治的学术报告、论文,可见于各种中医学术刊物。寻根探源,这种分型论治的模式,来自西方进口的机械唯物论,它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不可同日而语。 就疾病的发展来看,病情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朝夕瞬变,其静止状态只能是相对的,其发展变化才是绝对的。例如疾病初期阳证、实证,常可转化为后期的阴证、虚证。初期的阴证、虚证,也可转化为后期的阳证、实证。很难见到一个固定的证型从始至终固定不变。特别是一些急证、重证,其病情变化之速朝夕相异,瞬息万变。如果把朝夕多变的疾病发展过程,人为地、机械地划分为几个互不关连的固定型,进行分型论治,企图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无异于“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它显然与疾病发展过程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依此总结出来的临床经验,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是难以为法的。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