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暑病辨治
作者:尚学瑞 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7-23 11:37:21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传统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念,派生出独特而完整的暑病理论。凡在夏暑当令(夏至后至处暑前)出现暑热见证者,概称为暑病。中医认为,暑为夏季主气,暑热邪气致病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多阳热亢盛为患。初病皮肤灼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继而出现高热、汗多、烦渴、脉洪等里热证,继而伤津耗气,甚则伤营劫阴,统称伤暑。重者,暑邪上熏心脑,可发生高热神昏,称中暑;可发生晕厥,称暑厥;热甚动风,出现高热抽搐,称暑风;迫血妄行,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斑疹等,称暑瘵。二是暑多挟湿。炎暑季节,气候既热又多雨湿,人既热又贪凉,故常暑湿相合致病,出现脘痞身重、呕恶不食、苔腻、脉濡等症状。兼表证者,称冒暑。临床暑病常见的证型有以下几种。

  暑邪初伤

  有长时间日照或高温劳作史,头痛头晕,汗多,皮肤灼热,气粗,口干渴,心烦,舌燥,脉浮大而数。此即先兆中暑,治宜泄热袪暑,可酌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也可用绿豆红糖水食疗或针刺内关曲池等穴位。

  阳明热盛

  初起病,壮热,汗多,心烦,头痛头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苔黄或燥,脉洪数或洪大。治宜清暑泄热,方选白虎加人参汤加味,药用生石膏(30克以上)、知母甘草、粳米、人参、银花、连翘、竹叶等。注意中病即止。

  津气两伤

  病较久,身热,心烦,尿黄,口渴,自汗,肢体倦怠,精神疲惫,脉虚无力。治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味,药用人参(西洋参更好)、石斛、麦冬、黄连(量宜小)、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若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脉散大为欲作脱证,急合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暑湿内蕴,寒邪困表

  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困,胸脘痞闷,心烦,舌苔薄腻。此即冒暑,治宜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方选新加香薷饮,药用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可酌加藿香、佩兰、滑石、生石膏、竹叶等。若有咳嗽,苔黄,可加青蒿、芦根、杏仁、枇杷叶、荷叶、西瓜翠衣、通草等清肺涤暑利湿之品。

  暑湿困阻中焦

  壮热,烦渴,汗多,尿短赤,胸脘痞闷,身困重,脉洪大或濡滑。治宜清热化湿,方选白虎加术汤加味,药用生石膏(30克以上)、知母甘草、粳米、苍术藿香、佩兰、滑石等。

  暑湿弥漫三焦

  身热,面赤耳聋,胸脘痞闷,大便稀溏,小便短赤,不甚渴饮,或咳嗽,舌红赤,苔黄滑,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宣通三焦,方选三石汤加味,药用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通草、银花、厚朴、竹叶、半夏等。

  至于暑病急重证,如暑厥、暑风、暑瘵等,现今临床较少见,治疗贵在对症迅速。有烦躁、谵语、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发凉者,可急选安宫牛黄丸、紫雪散,煎服清营汤;有抽搐者,急煎服羚羊钩藤汤;有出血者,急煎服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伴神昏谵语、抽搐者,先灌服安宫牛黄丸、神犀丹,以上均可配用针刺。此外,有一种暑湿重症,称暑秽,症见猝然闷乱,烦躁,头痛而胀,脘痞,甚而神昏耳聋,治宜藿香正气散配服玉枢丹,外加通关散吹鼻取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