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姜良铎论伏邪与透法 |
作者:□魏文浩…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30 15:06:5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伏邪学说首应溯源于《内经》,砥定于王叔和,发展于明清时代。伏邪亦称为“伏气”。伏邪顾名思义,“伏”是隐藏、潜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并具有一定毒性的致病因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伏邪学说这一概念,历来学者见解不一,有的本于《内经》理论,认为病邪的伏藏,都是前一季节感邪,后一季节发病;有的认为风寒无伏邪,温暑也有随感即发的;有的学者甚至不承认《内经》对病邪能够伏藏的认识;亦有把“伏邪”当作特有的病因或病类来认识。尤其在邪伏的部位上,医家们各执己见。 晋朝王叔和认为寒毒藏于肌肤。他指出,寒毒中而即病者为伤寒,中而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宋庞安常认为邪伏少阴,他指出:“伏气为病,谓非时有暴寒而中人,伏毒气于少阴经,始虽不病,旬月乃发。”自庞安常提出后,周禹载、叶天士、张路玉、章虚谷、王孟英、柳宝诒等都与庞氏所说一致。吴又可认为邪伏膜原,他在《温疫论》中指出,邪自口鼻而感,入于“膜原”,伏而未发,不知不觉。其后蒋问斋、俞根初亦持此说。 毒邪的伏藏时间的长短,是受人体正气强弱所左右,不是一律都要经过一季或两季。只有在受到有关因素激发、引动时才从体内发出而发病。 伏气温病宜透解为其大法,“透”者,通也,显也。透邪法在于促进气血流畅,保证病邪向外出表的管道通畅,使怫郁之邪热由里向外转化,或径透出表卫而解。故姜良铎治疗伏气温病特别强调透邪。伏温毒邪易灼阴伤津,易致正虚,清泄里热、固护阴液、先表后里为其常法,而本病变化繁纷,治疗又须辨证求因,灵活施治,是为变法。 宣透膜原法 此法用于温疫初起,湿热秽浊伏于膜原,见憎寒壮热,寒热如疟,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胎白腻如积粉,脉弦数。清代周学海补充描述了邪入膜原的证候,《医学随笔》中有云:邪入膜原,身中即隐隐常不自在,或头常晕眩,或身常汗出,或常畏寒畏热,或骤苦气短,不能任劳,或四肢少力,或手心常热,或小便赤涩,或大便常泄,或大便常秘,或饮食不消,或饮食倍增,或口常渴,或口淡少味,或舌苔倍厚,或夜不成眠,或多梦纷纭。 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宜化湿去浊透邪为主。薛生白指出:“初入膜原,未归胃腑,急急透解。” 方用达原饮。以草果仁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厚朴芳香化浊,温开中宫,祛湿理气;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三药气味辛燥,可直达膜原,一宣透,一温开,一破结,调理气机,以复脾运。配黄芩清热燥湿,治内遏之湿热,知母清热滋阴,以防温邪化火伤津,白芍敛阴和里,以防诸辛燥药之散耗伤阴,配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 急透郁热法 伏气春温,伏热久郁阳明,故初起即呈现阳明郁热实证,如壮热,口渴,谵语,舌苔较黄,脉洪大。郁热当从外泄为易,法当以治里为主而解肌兼之。温热之邪郁遏阳明,里热炽盛,宜清解郁热为主,郁热一清,其邪自散,所以有治里而表自解者。 方用白虎汤加透肌之品,如葛根、连翘、蝉衣等,方重用生石膏,辛甘大寒,既解肌热,透邪外出,又可生津止渴,以制阳明郁热,而重在清泻肺胃,除烦热。配知母清肺胃气分之实热,则津液不耗而阴液暗长,既助生石膏以清热,又滋养热邪已伤之阴。甘草、粳米和胃护津,以防寒凉伤中之弊。配葛根、连翘、蝉衣以增清热解毒,引郁热之邪达表而解。 扶正透邪法 伏邪久郁少阴,邪入既深,不能遽出,且初起即见,身重,嗜卧,倦语,脉沉。始先用药深入肾中,领邪外出,则重者轻,而轻者即愈矣。少阴阴阳两虚,不能鼓邪外达,邪机深伏者。如果只助其阴,而不鼓动其阴中之阳,恐其邪机仍深伏而不出。于大剂养阴托邪之药中,必须佐以鼓荡阳气之品,使伏邪外达三阳。若能在大队清滋之中加入一二味助阳之药,往往立见正复邪溃,常用药物有西洋参、玄参养阴益气,黄芩、黄连、羚羊角清热解毒,生地黄佐少量制附子补托少阴,配生地、淡豆豉滋阴透邪,桂枝、独活透邪外达。以奏益气助阳,寒热并用,扶正透邪,邪祛正复之效。 养阴托透法 邪热深伏少阴,耗液伤阴,正气亏虚,无力托邪外达,宜采用养阴托透之法,以促伏邪外达为顺。姜良铎从喻嘉言仿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以透邪中悟出,其法可遵,其方不可泥。伤寒伤人之阳,温病灼人之阴,宜师其意而变其方药,倡养阴透邪之法。姜良铎治伏邪温病遵叶天士之经验,善用黄芩汤加味,黄芩汤清热坚阴,配元参、淡豆豉养阴领邪外达,热得清,邪得透。黄芩汤去大枣加生地、淡豆豉滋阴透邪;加白薇、粉丹皮清泄伏热;加青蒿、白茅根疏透少阳春生之气;加蝉衣、荆芥辛透达邪;加枇杷叶、海蛤壳清肃肺金,共奏养阴托透之效。 疏达托透法 邪热郁伏少阴,伏邪多由三阳或肺胃而出,临床可见少阴表现,又可见三阳或肺胃症状。一面助阴托透在里的少阴之邪,一面乘势疏透三阳或肺胃外达之邪。疏透不仅为祛散外达之邪所必须,亦能保证少阴之邪外透之管道畅通,使深伏阴分之邪顺利外透。疏达托透,相须为用。 伏邪未动者,伏于少阴;已动者,郁于少阳。托透少阴之邪,选药多用玄参、生地、淡豆豉、生牡蛎等;疏透少阳之邪,多选白芍、黄芩、青皮、柴胡、鳖甲等;加白茅根以助柴胡疏少阳生发之气。少阴伏邪,由三阳而发,法当透少阴之邪,外泄三阳之路。宜用生地、豆豉、玄参托透于少阴,桂枝开透太阳,领邪外出。柴胡、白茅根疏透少阳枢机而达表。大黄荡涤阳明郁热,配生石膏、薏苡仁、杏仁清气渗湿,以宣展气机。法度严紧,药证合拍。 疏达外透,应注重斡旋少阳枢机,疏发一阳春生之气,意在调动机体自身抗病祛邪能力以透邪外达。取太阳为少阴出路之说,即使太阳证不显,亦应在滋阴或益阴扶阳的基础上,加桂枝等开透太阳,使邪外透。姜良铎吸取叶天士、柳宝诒二氏伏气温病应用透邪法的经验,对于该病发热期呈现少阴伏气外发于太阳或三阳之证;低血压期表现少阴虚损无力托邪外出而内陷之逆证,早期多采用凉血散血、解毒透邪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