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双盲研究:20世纪重大的科学进步[1]
作者:斯特芬·…  文章来源:张功耀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19 16:29:2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比假治效果更甚的“混淆因素”

至少假治疗效的确让患者产生了真实的获益。尽管根本就没有任何疗效,假治也会创造出确有疗效的许许多多幻觉出来。本节中,我将讨论一些更加隐匿的混淆因素。
即使假治实际上没有对症状产生任何改变,人们也会通过重新解释他们的症状,或者说这些症状经历起来没有那么严重了。比如说,如果我给你一片药吃,我说它会使你咳嗽不那么严重,你吃药后就会感觉到,的确咳嗽没有那么严重了,即使你咳嗽的频率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你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换句话说,你会以某种方式重新解释你所经历的症状,以体察它们“的确是好了一些”。(这个效果似乎就是人们长期使用止咳糖浆,甚至使用它达数十年之久的基本原因,而实际上,目前的双盲研究证明,止咳糖浆根本就毫无疗效。)
观察偏见也是类似的现象,但它最能感动的是医生而不是病人。如果医生认为他正在给病人开一些“有效药”,当他们回访病人时,他们会观察到某些改进效果,哪怕是毫无效果,也能看出效果来。比较经典的例子是,一个新的治疗组合抗击多发性硬化的有效性与假治之间的比较。这是一种双盲研究,于是,负责结果评价的医生们被保持在对谁接受了真治谁接受了假治的无知状态,即他们处在“盲”状态。然而,某些实验者却耍了一些小动作,他们故意让一些医生知道谁在接受治疗,使他们处在“非盲”状态。结果有点令人吃惊。处在“非盲”状态的医生比处在公正的“盲”状态的医生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观察”到治疗效果。而那些被观察到的“有效治疗”其实属于假治。换句话说,“非盲”医生因为他们看到了他们期望看到的结果,而产生了更多的“有效治疗”的幻觉。(因为这种现象表明了某种“职业客观性”,所以我说它令人吃惊。这也蕴含着,当我们评价一个执行医生的治疗效果时,对比双盲研究结果来说,执行医生的判断具有更高的不可靠性。)

“选择偏见”这个术语是指,与随机安排相比,研究者更希望由他们来选择谁接受真实治疗,谁不接受真实治疗,也就是说,研究者很可能下意识地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看得出预期疗效的人进行新医疗方法的实验。由于一些不清楚的原因,这样选择做出的有效治疗评价结果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它会高出正常评价的7倍,甚至一个完全无效的治疗,也会被评价成一种明显有用的治疗。这就是为什么双盲研究必须采取随机方式进行的原因。

有许多疾病会作为一个“自然过程”自己好起来。因此,在这样的疾病初发的时候,仿佛给以任何方式的治疗都是有效的,并且医生所用的治疗方法也会经历一个处置幻觉,即在不加考虑的产生出治疗有效的感觉。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脖子痛和背痛:它们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好转,不管采取什么治疗,实际上任何一种治疗看上去都似乎是有效的。

“趋平均”也像自然过程,只是比自然过程更诡诈一些。它基于这样的事实,即使疾病的症状没有像自然过程那样“痊愈”,却倾向于时好时坏,时起时伏的涨落。血压就是一个好例子。对于许多人来说,在一天中或这一周到下一周的血压测量,本身就有盛衰的变化。假若一个人的平均血压是140/90, 但是偶尔却可能高达170/110。如果这个人碰巧在某个测量时候读出了高血压,他就可能以为自己需要治疗。反之,如果他碰巧测得的血压值正好非常接近平均值,或弱低于平均值,他就可能认为自己血压正常,不需要治疗。换句话说,医生会在某个人处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而不是在这个人状态最好的情况下给这个人施治。但是,根据统计规律,“病人”过了一会,就可能会由他被测量时的坏血压状态倾向他的血压的平均值状态,医生如果在这个坏的血压测量结果时施行降血压的治疗,则任何方法都会是有效的。这看上去是疾病得到了缓解,而实际上却仅仅是人体的一种自然涨落状态。

“研究效应”是指这样的事实,当某些病人被招引到一个研究小组,就可能受到较好的照顾,单是这样的照顾就比某些特殊的治疗更能使他产生康复的效果。这也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如果你招了一些愿意接受新药降低胆固醇的实验,然后,你对他假治,他的胆固醇水平可能就会出现明显的降低。为什么呢?推测起来,无非就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安排了很好的饮食,进行了合理的锻炼,等等的缘故。再则,双盲研究中,假治组固然会产生这样的研究效应,因为这种或别的什么混淆因素就可能使得真治组在根本没有任何治疗效果的地方,也可能会产生出治疗效果的幻觉。

最后,由于统计的本质特征而造成的治疗幻觉是非常普通的。但,它们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为此,我单独用一节的篇幅来谈这个问题。
 
统计幻觉 假若你发明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几乎所有的场合下施治都是失败的,但却在一百个人当中取得了一例成功。如果给你10万个这样的无意义施治的病人,你就会得到1000个治疗有效的证明,这时,你的名声就非常大了。

假定你给某些人说,我可以提供一种疗法增强你们的精神功能,然后,你用12种方法来测定他们的精神功能。按照统计规律,你就会在这个被统计的人群中看到你施治后的治疗效果,即使所有这些施治实际上都毫无作用,亦复如此。如果你是一个供货商,即使事实上所有结果纯粹就是统计方法做出的,你的形成脑刺激的产品实际上没有发生任何作用,你也可以利用这个统计数据推销你的产品。(为了确证某个脑增强治疗作用的存在,你就得严格把你自己设计在偶联的双盲测定里边,以便正确地测试这种所谓脑增强作用药物的确切有效性。)

假若你给1000个人做了处置,看看能不能预防心脏病,而你又没有发现任何效果。你受了这个挫折以后,就开始仔仔细细地研究这些资料。喏,你看,你发现了在这些接受你处置的病人中,有几个患了肺癌。你做出新的发现了吗?可能,但大概不会。但是,按照统计平均规律,只要你自己努力挖掘这些数据,你就一定能找到某种症状得到改善的证据。这做起来非常简单,你只要把其中的偶然性统计起来就行了。

也许,在所有统计幻觉中最诡谲的统计幻觉,来自我们常说的“观察研究”。这个问题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不得不话分两头,各表一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