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国医大师颜德馨谈中医传承 |
作者:张琪 颜新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6 14:18:4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在教学改革中可考虑加入师承教育的板块,比如七年制的学生可适当安排跟师的时间和内容。 笔者:经过刚才您对中医传承内涵、传承模式、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您作为一个国内顶级中医大师对中医传承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这种忧患意识和强烈责任心,您能不能谈一下今后开展中医传承工作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颜德馨:你提到的这个问题,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我觉得学生和老师是中医传承的核心,是内因,是决定性因素,政策、环境、机遇是外因,对中医传承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医历来认为“术不轻传”,“得其人方传”,对传承弟子尤其有严格的要求。作为弟子,首先要信念坚定,热爱中医。“志不坚则智不达”,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之人,一事不成。一个好的中医接班人不单要看他有没有悟性,还要看他能不能抵制诱惑,有没有献身中医的决心。 其次要人品端正,心术纯正。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只有具有仁爱之心、慈悲之怀,不因贫富贵贱而侧目,不因道路艰难险阻而畏惧,能将病人当做至亲般爱护才有可能成为传承之人。 第三要天资聪明,颖悟过人。中医学术渊深,天机敏妙,非聪慧之人,难以精通其道,况尚有诸多“口不能言”、“言不能谕”者,全靠心领神会,只有悟性好,聪慧过人者,才能继承和弘扬老师的学术思想,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一代名医。 第四要精勤不息,好学求进。中医传道五千载,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医家穷其一生都难以遍览群书,况且医道之理,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只有以清苦为舟,才能渡得学海,只有以勤勉为径,方能攀得书山,而且以病家为宗师,勤于临床,不断体悟,是中医登堂入室的大道。 第五要通文达理,明经晓史。中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与悠久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休戚相关,因此要形成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真正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就必须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有诸多卓有建树的中医名家,不但研习儒道学说和文、史、哲、经,而且对琴、棋、书、画、篆刻等传统技艺也有所擅长,我想这些也是这些中医大家成才成功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 中医能不能很好地得到传承,老师的品质同样重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要担得起这份责任,首先要思想开明,不惜秘术。当秉承公正无私之心,将所思所学倾囊相授,若是为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秘其术而不传,势必影响传承效果。中医很多医术、秘方最后失传,与很多老中医不愿把秘方秘术传给外人不无关系。 其次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问固然重要,做人更重要,带教导师既要做“学师”,又要做“人师”,既要给弟子以中医学术的教育,又要陶冶弟子的思想品德,树立治学精神。“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老师通过日常的诊疗活动和学习科研工作,将仁爱救人、淡泊名利、谦逊雅量的品德和精诚勤勉、博采兼容、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传递给学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三要厚积薄发,取精用弘。若是老师中医功底深厚,授课时能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面面俱到,弟子所受的启发也大,无论对以后的学习还是临床诊疗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老师自己也没有读过几本书,没有丰富的学识,那能教给弟子什么呢?即便是手握秘方,没有相应的理论支持,无法举一反三,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失去生命力。 第四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老师不仅要根据弟子的学习情况,逐步引导,将一身所学悉数相传,还要考虑弟子的资质、学问各有不同,对于传授的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材施教,让学生最大程度的传承到自己的医术。 除此以外,政策形势、地域环境、机遇等也对中医人才的成长有较大的影响。从地域环境来说,在一个相对整体医术水平较高,社会认同度高的氛围下,更利于中医成才,江浙沪、京津和岭南、巴楚地区就具备这种条件。另外,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如名师青睐、政策变化,会对一名中医师的成才道路形成很大的影响,但这也与他自身强烈的愿望、深厚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逆境对人才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助益,不少在逆境中砥砺成长起来的中医名家,对中医的体悟更深,更利于中医传承和发展。(张琪 颜新)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