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从时空角度看丹溪景岳学术之争 |
作者:杨仓良 中…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14 8:47:30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社会造成“历史之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认为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年代和社会背景可造成不同的社会流行病,从而会影响人们对于疾病病因病理的不同认识。朱丹溪生活于元朝中、末期,当时的元朝,政治腐败、皇帝昏庸,官吏贪婪,人民苦贫。土地兼并使人民无地可种,瘟疫、旱灾使饥民、流民倍增,且以朱丹溪所在江浙地区最为严重。饥饿、劳役、奔波使之气血乏源,阴津耗伤,故阴虚火旺证必多见。而张景岳所在的明朝末年,国贫民穷,尤其是北方,地广土瘠,赋税繁多,地主剥削严重,加上灾荒连年,人民饥贫不堪,如1628年的延安府,八、九月间人食山间蓬草,至十月蓬草尽,食树皮,年终树皮尽,挖掘山中石块充饥。食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可见饥饿是当时的主要矛盾。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气血的主要来源,“人受气于谷”,“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所以人无谷养,必气虚、血虚。气虚易生寒—阳虚;血虚易生热—阴虚。故张景岳所诊疗的对象必以阳虚、阴虚和阳虚俱虚的体质为多见。可见他“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立论又与所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事实上,中医许多著名医家的学说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如李东恒生活在中原战乱时期,人民颠沛流奔。饥饿、劳役等病因损伤脾胃严重,所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明末吴有性出生于饥荒战乱,疫病大量流行的时期,故著《温病论》提出了“戾气学说”,均说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产生特定的学说和论断。 结语:由此观之,丹溪景岳的学术之争与地理、岁运、社会三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南方气候炎热、多湿、又有火燥运气侯和人民饥饿流亡奔波的历史背景,必热上加热,虚火内生。故朱丹溪提出“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观点,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主“滋阴降火”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北方气候寒冷,又有“寒湿”运气候的影响和人民以饥饿为主要矛盾的社会历史背景,必寒上加寒,故张景岳提出阳气是人身之“大宝”,倡“阳常不足,阴本有余”之说,主“温补”之法,亦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丹溪景岳学说之争是由于这三种综合因素共同形成“时空差”而引起的。 故此,可以看出,丹溪景岳虽有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但其阐述的观点与各自时空造成的客观现实都是十分吻合的。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其学术观点都是客观而正确的。但其观点又只适应于各自时空条件,反之则不适应或不全适应,所以,又都是片面而机械的。当然,这种片面机械性责任并不在本人,而主要是由于历史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这就提示我们,在研究历代各家学说时,要作具体而细致的分析,要集其所长,弃其所短,在学习和继承祖国医学遗产时,更应以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态度出现,才能将真正有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知识学懂。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