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医疗效不传之秘的科学破译 |
作者:王键 安徽…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4-27 10:27:2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视,中医临床工作者只能靠在临证中的经验积累来把握药物剂量,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方药剂量理论,以致使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他积极探索,学验俱丰,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新近推出了《方药量效学》专著,今有幸研读,收获良多,感悟颇深,在此简列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与诸位同仁共勉: 框架结构完善 学术视野开阔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论述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和策略。各论从九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方药量效关系科学内涵及其科研面临的诸多问题。书中阐述了“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和“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并介绍了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着重阐发了研究方药量效学的科学方法体系和多学科交叉在方药量效学研究中的应用。针对方药量效学中的用量安全性问题、节约药材问题等各列专章做了具体论述,最后列举了临床实践过程中具体如何应用方药的剂量问题,再附以古今医案以验证不同剂量具体应用。 其研究方法及视角具有高度的覆盖面和系统性,全书从古今文献、传统中药学、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临床各科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地论述和总结了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同时注重对方药量效学理论认识、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古今医案的总结分析,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参互用。 研究方法独特 学科领域广泛 对于国家《药典》所规定的用药剂量与现代实际临床用量之间的矛盾,书中提出了要合理构建临床中药合理剂量的科学方法体系。采用“四层面”、“五阶段”、“螺旋提升”的研究模式,从文献、临床、毒理、药效学四方面系统开展有关方药剂量的研究,从以上四层面的研究到数据挖掘整合,形成中药临床合理剂量草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临床专家及中药学专家的量化评估,形成临床推荐合理剂量的范围,然后再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最后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形成新的文献资料,来补充原有的量效关系数据库,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研究模式。在此方法体系的基础上,然后再系统展开对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与理论研究,深层思考和对比研究,对方药量效关系系列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规律总结,并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与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为基础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模式。 书中还汇聚了现代多学科知识,有机地运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从而实现了对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的诠释,对剂量影响产生的疗效问题进行了现代医学标准的论证。 运用辩证思维 把握用量策略 本书明确指出中医辨证论治要在理、法、方、药之后,须加一个“量”字,即理、法、方、药、量,也明确提出了解开剂量之秘将推动中医药进入“量化时代”的观点,同时也是全面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肯定了临床实践“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的临证基本用量策略,同时注重患者因年龄、性别、老幼、体质、家庭背景、地域环境差别而造成的用量的区别对待。 药物的剂量选择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本书在各论中开篇即对病、证、方、药各自的针对性用量特点进行了具体阐释,并提出了“中病即止”、“已知为度”、“首剂加倍”、“蚕食”、“递增”、“佐药控制”、“调整服药间隔”、“初始量-中量(维持量)-尾量”八大临证用量的基本原则。并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进行多重文献挖掘整理,并通过对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的用量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对现代名老中医经方验案进行用量策略研究,最终构建以经方为示范的方药用量策略。 科学应用煮散 提高药材效用 仝小林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对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现代医学疾病谱上的一些急、危、重、难病证需要用到的一些特殊药材在市场上竟然难以寻求,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针对这一关键问题,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而又尽可能的减少药材用量,已引起医药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仝小林教授提出了解决方案——提倡中药煮散。 煮散始于秦汉时期,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记载,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以当时官方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为标志。明清以降,因“辨药之难”等原因逐渐被饮片取代,建国初期被岳美中、蒲辅周等老一辈中医名家再次提倡。 《方药量效学》中指出:“中药煮散是指中药材粉粹成一定的粒度与水共煎,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药液体制剂。”煮散并不是一种新的剂型,不同于现代剂型中的免煎颗粒与超微粉,而是与饮片、服散一样乃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煮散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饮片使用量和煎煮时的能源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方药量效学》一书通过对方药量效学理论的详尽阐释后,回归于临床应用。最后两章对临床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方药用量策略做了举例说明,并附以具体医案以明确应用。这将会对中医临床面临的量效关系的实践要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仝小林教授领衔的团队积极进行了方药临床合理用量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探求,提出了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方法体系的初步构想,这对于方药量效关系基本规律的科学阐释,中药剂量与安全性、标准化、有效性的关系的正确处理,中医临床疗效的标准化确定,中药材利用度最大程度的提高,都将具有重大意义,这将是方药量效学的科研方法学的一个里程碑,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