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西比较 厘清科学发展中医内涵 |
作者:曹东义 河…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6-16 10:26:3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世界是整体生成的,天地所生的万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因此,关于世界的学问必然是整体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不足、认识方法的限制,被迫分成了“科学”,也就是“分科之学”。这些分科之学,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的学问,有相应的认识对象、方法、知识体系,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专门之学,但是,世界的整体性、生态自然往往被忽略。 ●中医学诞生于古代,对于微观世界不太了解,主要从脏腑、皮脉筋骨肉、五官九窍、气血精津液、形神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模型方法、模糊集合、控制论、黑箱理论、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学术理念基本一致,并且符合执简驭繁的原则。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它们是否能够结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中医与西医的学术理念逐渐接近,互相接纳,互相补充,就可以逐渐走向结合。通学包容科学、生成包容构成、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自组织包容他组织等理论,是中西医互相靠近,并逐渐结合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指导各行各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医药行业也应该贯彻这一方针。但是,由于人们对什么是科学、中医与科学之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所以笼统地说“科学发展中医”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应该首先分清几个问题,以便由模糊走向清晰。 坚持大科学观,反对科学主义 科学是什么?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是,综合各家对“科学”一词的认识,可以说“科学”的基本含义是知识,或者是系统的知识。它还包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法、勇于探索的精神等,人们日常所说的“科学”一词,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科学知识的分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因此,科学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有古今与未来的不同,有简单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差异。 在“科学就是分科之学”的大科学观之中,中医无疑属于科学,并且占有很重要的一席,是横跨自然、社会、思维科学之上,关于人的健康和疾病方面的科学。 “科学主义”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很少一部分经典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属于科学,这种科学只产生于欧洲十六世纪之后,其他知识都不属于科学;并且把科学绝对化,认为科学就是正确,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是真理的化身。这是十分有害的观点,科学主义把人们认识世界的知识绝对化,静止地看待科学知识,也就把不断发展的科学当成了宗教和宗教审判,这就违背了科学的本意。“科学主义”表面上推崇科学,实际上借科学打击异己,把科学当成了棍子,把大众愚弄为科学傻子。因此可以看出,“科学主义”不是科学,是打着科学旗号的打手。 不同的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基本知识。“科学主义”拥有的只是口号、是漫天飞舞的棍子、是愚弄人们的盲目崇拜。 中医是“科学主义”打击的主要对象,在近代坎坷的进程里,中医与国学、汉字一起,成为民族虚无主义打击的“岁寒三友”。 用“通学”包容“科学” 世界是整体生成的,天地所生的万物,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因此,关于世界的学问必然是整体的。但是,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不足、认识方法的限制,被迫分成了“科学”,也就是“分科之学”。这些分科之学,是从不同角度认识世界的学问,有相应的认识对象、方法、知识体系,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专门之学,但是,世界的整体性、生态自然往往被忽略。 中医学诞生于古代,对于微观世界不太了解。所以,中医学不研究生物大分子,不研究细胞,不研究器官的具体结构,只研究人体整体的生命现象、病理变化,研究人体与四季、五味、六气、七情的关系;研究药物、针灸、按摩、食疗、气功等对于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的影响;研究药物的产地、气味、收获季节、加工炮制、配伍关系、人体效应、毒副反应、减毒增效措施等等。 反中医的余云岫,在80年前就说,“科学绝天地通”,只有巫术倡导“天地通”。 科学实验就是要“绝天地通”,排除一切其他“无关”的因素,在高度纯化的人为条件下,观察某个结构、某个物质,或者研究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过程,是人为创造的,也是“脱离环境因素”干扰的,是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所以,科学的结论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离开这些条件,就出现不了这些结果。 人诞生于天地万物之间,是地球自然进化几十亿年之后的结果。人不可能出现在白垩纪,也不可能出现在恐龙时代,人离不开自然环境,即使是在外太空的飞船里,也必须模拟一个地球的生态条件,否则就不能载人飞行。 用通学包容科学,不仅仅是理想,而是像对待真理那样,世界上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世界上的科学,都是相对真理,通学才是绝对真理。 物质、能量、信息组成大千世界 科学探索世界本源,曾经寄希望于原子,认为其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后来的研究打破了这个结论,中子、质子、核外电子也逐渐被打破,它们也不是最小的物质实体。“基本粒子”也被打破了,粒子加速器使粒子对撞,认为其内部仍然有复杂结构,根据作用力大小而分的强子、轻子、传播子都由夸克组成。科学家说,一对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即粒子质量转变为能量;反之,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时有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能量也可以转变成具有质量的粒子。物质与能量互相转化,得到了微观的说明。 在人体内,经常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互相转化,各种糖、蛋白质、脂肪,通过代谢转化为能量,也可以变成细胞的结构物质。细胞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生命整体与环境(天地万物)之间,时刻都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和自身的调控。调控复杂生命,除了依靠物质和能量,还需要信息。信息依附于物质和能量,又不等于物质和能量。 因此,研究物质、能量、信息、关系的学问,都是科学,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知识,不能用某一个层次的知识去判别其他层次的认识是否正确。 中医的诊治活动,离不开物质、能量、信息。内服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可以分别探索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作用,但是难以预测各种成分的综合作用。灸法、按摩,导引、气功,主要传递能量和信息。针刺麻醉研究证实,不同针刺方法可以促使脑神经分泌20多种类吗啡样物质,这绝对不是针具的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结果,而是通过信息传导产生的结果。 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研究人体,可以形成大量的、海量的数据。古人主要从脏腑、皮脉筋骨肉、五官九窍、气血精津液、形神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了独特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模型方法、模糊集合、控制论、黑箱理论、信息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学术理念基本一致,并且符合执简驭繁的原则。 “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 古代大多是从“生成论”的角度研究问题,现代科技主要从“构成论”进行研究。研究生成,就离不开活体功能,离不开环境,是一个生态的方法。比如养的鱼活不了,往往是水的原因;花草长不壮,多与水土阳光有关。 研究构成,必须眼睛向内,抛开环境,在相对静止的、分隔的条件下看结构,再推测其生态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功能,所以用“构成论”研究人体,难以看到自然、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生成与构成又是相互联系的,生成的物体有结构,所有的结构都是生成的,即使是无机元素也是生成的,地球物理年代碳十四测定技术就利用了这一原理。 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生成包容构成的学术思想。一气生阴阳,天地生万物。五行是生成的,五行不是具体物质,是关系,是属性。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土的成数是十,但是它在河图洛书里是隐而不显的。木火金水的成数,都是其生数加五,而五是土的生数,因此说土成万物,坤土厚德载物。 《内经》有“五脏生成论”,没有五脏构成论;“金匮真言论”说五脏都有“生数”,就是用生成包容构成。脾不主时,常以四时养四脏,也是用“隐”而不用“显”的学术理念。 阴阳五行既有年月日时的时间因素,也有东西南北中的空间因素,还有上下升降出入的含义,因此,是一个生成包容构成的学术思想。 生命“状态”可以包容“形态” 无论单细胞生物,还是高级生命,都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命形态是状态的基础,但是单纯从形态上,很难直接判定生命与天地万物的联系。生命的状态既包含着形态的要素,也体现着生命与时空的密切联系。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命形态与状态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形盛气衰”与“气盛兴衰”说明形气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中医四诊就是为了收集人体状态与形态的信息,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疾病性质,然后进行调治干预。 中医对于疾病的命名,着眼于状态而不是形态,即使是有形的病灶,以癥瘕、积聚、痰核来命名,也是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可转化性,而不是突出疾病形态上的结构特点和排他性。比如中医的“胸痹”一病,约等于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前者立足于状态,后者强调形态。在治疗上中医命名这个病,为了用自己的方法,如温阳益气、化痰通瘀,使痹者不再闭,治愈本病证。 西医诊断冠心病这个病,是便于开发导管介入、动脉搭桥的治疗,治疗前后都需要数据说明。其内科治疗,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也从格外关注形态,逐渐转向重视状态。冠心病的治疗,即使是放了支架、做了搭桥,也必须通过抗凝、扩冠、降脂等治疗,通过改善状态来影响形态,体现出由形态结构决定论,向中医状态调控思路的回归。单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诊断,并不能说明太多的临床问题,也不能每时每刻都用形态来解释状态、维护状态。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