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叶希贤伤科理论 |
作者:孔令勤 天…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4 8:21:58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叶希贤提出应注意患者肢体功能,通过肢体功能障碍的表现,印证其为伤筋还是骨折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他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骨伤疾病早期以疏导气血为主,手法轻松多用揉、捏、拿等法以舒松筋络;中期存在功能障碍或畸形,多先用顺筋归位,挤、按、端、提、搬等校正手法;后期症状基本消失,为加速恢复多以调理气血、畅通经络,用推、揉、抖、滚等法。 叶希贤(1904~1978),字楚樵,男,是天津著名的中医骨伤学家,擅长伤科疾患。他自幼好学,习武,崇尚医术。先后师从屈连海学习正骨,杨德山学习按摩。学成后于1936年在津悬壶应世,专治骨伤科疾患,屡起沉疴痼疾。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骨科副主任、天津中医学院伤科教研室主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天津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他在研习《内经》、《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世医得效方》等古代文献的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与临床实践,在伤科理论与临床诸多领域贡献颇丰,惠及后人。 伤科行医二要 要中西互参 叶希贤认为伤科医生不仅要刻苦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和专著,还要掌握有关现代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并将其整合应用于临床实践。 他强调骨伤诊治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学习各家之长,同时在实践中善于积累和总结临床经验,中西医互为补充,才能获得实效。 如现代医学认为血液循环差、供血少的部位,骨折不易生长、连接或迟缓愈合的观点,可根据祖国医学筋骨依赖肝、肾和气血濡养的指导思想;在临床上除使用活血祛瘀、和营止痛之法外,还应大量采用补肝肾、养气血之药,方能奏效。 内外结合,手法药物并举 叶希贤不仅重视手法,同样重视药物应用。主要方药无论内服、外敷均取其消肿止痛、养筋活血、破瘀通络之功。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自制药物要求严格,精选药材,一丝不苟。常用的有延桂散、腰痛合剂、中白散、荣筋片等。 以中白散为例,该药是接骨醋膏,专治新旧骨折,能止痛、去瘀、消肿、接骨,效果奇佳,贴药后药力渗透,不仅加速祛瘀、消肿、保护皮肤,并且不妨碍做X线检查。再如一直沿用至今的荣筋片、活血片、接骨灵丹,充分体现了中医伤科的三期辨证用药原则,即一期活血化瘀用活血片;二期接骨续筋用接骨灵丹;三期补益肝肾用荣筋片。 叶氏伤科诊疗特点 注重望、问、摸、比四诊 叶希贤认为伤科疾患,治病易、认病难,治病重在诊断,诊断明确,才能对症施术。临床上应以望、问、摸、比四诊合参,提倡声色、形态和摸问结合之诊查方法。 望诊:除了望神色、形态和舌象之外,局部望诊中应注意病患处形态变化,掌握畸形特点。注意患肢有无残缺、短缩、肿胀、皮色、创面、创口等,以推测分析病情;更应注意肢体的功能,通过肢体功能障碍的表现,印证其为伤筋还是骨折以及损伤的严重程度。他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归纳出:屈而不伸病在筋,伸而不屈病在骨。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主诉了解致伤原因。通过对患者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及自觉症状等的了解,确切掌握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并总结伤科十问歌诀:一问损因、二问便、三问饮食、四问伤(受伤部位)、五问周身、六问时(受伤时间)、七问医治(治疗过程和后果)、八问病(肿胀疼痛功能情况)、九问寒热孰轻重(受伤后周身有无发热恶寒)、十问家族全知情。 摸、比诊:重视摸诊和比对,通过触摸骨伤局部可以了解损伤后骨及关节形状、性质、移位情况,它是诊断及治疗的依据。摸法的要领乃沿着骨骼、筋肉由上至下,同时要与健侧对比,双侧相同为正常,有差异的为病态,相差越大病情越重。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