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叶橘泉:用现代手段研究经方第一人
作者:叶加南 马…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4-6 11:40:2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剂量改革  勇开先河

  关于中药剂量的改革,叶橘泉也进行了临床研究。叶橘泉制订了“定型方剂及小剂量的研究”这个题目进行临床探究,借鉴我国古代及邻国的经验,参考当时(1962年)国内用药的习惯,将成人每日总剂量折衷为一两(30克)左右。这个剂量虽比宋、元方剂的用量增加了不少,但比当时国内一般的剂量还是减少了很多。如果临床研究能证明同样有效的话,不仅可为今后中药药理和药剂方面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还可以缓解一部分药材供应紧张的状况,可为国家节省宝贵的药材资源。

  但是对单味药的用量,叶橘泉则是另一个问题。譬如用雷丸、槟榔等驱虫药,如果剂量不足,就难以见效。中医学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有复方的辨证施治,又有单方的特效疗法。作为单味药来说,它的作用往往随用量和用法而不同。

  另外,关于中药的用量单位,叶橘泉很早就提倡采用国际单位制,以代替旧制。他在1953年编著的《现代实用中药》一书里,已经全部采用了“克”、“毫克”等国际单位。

  医药一家  本草推陈

  叶橘泉说,不仅要会开处方,也要熟知中药治病之道,如钥之启锁,除辨证功夫,还当熟记药性,方能得心应手。

  叶橘泉长年注重收集民间的单方、验方,再经临床验证,1935年,他将全部文稿汇集并加以修改,撰写成处女作——《合理的民间单方》,该书问世后,由于内容通俗易懂,颇受读者欢迎。叶橘泉在书中指出:“书本所载之方药,不但供民间之采用,且可作西医师及药剂师研究中药之参考。因西医尚无特效药之疾病,中药治之屡获奇效,即西医已有特效之数种疾病,以中药治之,反比用其特效药为速,由此可知中药亦有胜过西药之处。”

  叶橘泉的代表著作之一是1951年出版的《现代实用中药》,有60万字。叶橘泉说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抛砖引玉”。他在书中收集并列举了常用中药700余种,在“效用”一栏里分两项,第一项采用现代病名,第二项为中医病名。这样两两对照,使中药的应用更结合临床,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

  1960至1963年,国内中药材供应紧张。为了推陈出新,叶橘泉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选择了一批不太知名但确实行之有效的药用植物近200种,编写出版了《本草推陈》一书。

  1973年,叶橘泉编著出版的《食物中药与便方》一书,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先后增订印刷30多万册。1978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将此书翻印出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发行。香港《大公报》发表评论说:“这是值得家备一册的好书。”1997 年,日本东京中国汉方出版社将此书译成日文,书名为《医食同源の处方笺》,在日本国内出版发行。

  叶橘泉把向群众普及医药知识作为“原则”和“宗旨”,贯穿于诊疗处方和编著医药书籍的全过程。因此,叶橘泉被大家称为“平民医生”。

  1988年,叶橘泉92岁时,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本草钩沉》出版了。该书原稿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所写,后因多种原因,原稿散失,一番辛苦付之东流。晚年的叶橘泉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不遗余力地整理校刊残存之稿,做了大量拾遗补阙的工作,使之终得问世。可以说,这是叶橘泉在迟暮之年奉献给中医药学事业的一份晚到的厚礼。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