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该如何发展 名医“问诊搭脉
作者:樊卓婧 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24 9:16:4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许多白发苍苍的名医名家们,之前都精心作了准备,带着厚厚的资料,一笔一划写好了发言稿,现场不少话题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本报近期大量报道我市中医文化建设和发展给以高度评价。


  诊室铭

  ——名中医王明如为座谈会所写

  医不在诩,精诚则名;药无贵贱,妙用则灵。斯是诊室,惟医德馨;橘泉丹溪绿,杏林东垣青。谈笑康复乐,往来亲朋情。可以参西医,阅读于《内经》。无尊卑之区别,无良莠之不同;卢扁保健康,岐黄除疾病。无贤已告知,医乃仁术心。

  话题1 中医与现代生活

  本报关于“一代名医宋世焱驾鹤西去”的报道感动了许多人,在现场,许多医生谈到宋世焱,感慨不已。在西医如此发达的年代,为什么人们还会如此怀念一个不坐门诊20多年的老中医?他们总结,一来是对宋老医德的认同,二来是对中医的信任和认可。只是,许多现代人未必真正理解中医和中医师。

  中医师并非“掐指算病”

  传统中医如何科学地融入现代社会,是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医学子不能太现代化是误区,我认为现在的学子就应该现代化。”浙江省名中医、市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王明如的态度很肯定。

  王明如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比如宋老那样的“仁心仁术”,比如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好的中医都是仙风道骨、掐指一算就能断病情的老夫子。

  时代变了,受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等原因影响,病情和以前相比更加复杂了。所以,很多时候仅是望闻问切还不够,依然要依靠现代的理化检查手段。

  曾担任市第一医院院长的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志强对此十分认同,他说,自己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做了多年的西医医院院长而被“同化”了,的确是他在平时诊断病人当中会碰到许多病人,仅靠搭脉问诊是不能完全正确地诊断的,只有把中西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是对病人最大的帮助。

  “西医能用的手段方法,我们用了并不代表我们就不是中医,关键看我们是不是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用药是不是强调整体观念。”王明如说,“禽流感”、“甲流”都是过去没有的病,中医通过辩证施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古而不泥古,继承后创新,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就是现代化。

  不了解中医容易被忽悠

  此外,王明如还觉得,让中医变得通俗易懂,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和理解也是一种现代化。中医不是玄学,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普及科学的中医养生知识,效果就很不错。说到普及中医养生知识,许多中医师都有话要说。

  “现在的中医养生的图书很多,我去书店看,花花绿绿,看得我真是眼花啊,看看价格又是吓一跳。”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叶海主任中医师笑着说,图书价格不低,但是良莠不齐,容易误导群众,前几年张悟本的绿豆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不单是图书,还有中医养生会馆。”中医师龚文波说,这些养生会馆的价格要比医院高很多,不少员工是非医学专业出身,通过简单培训,掌握初步技法就上岗,而且往往一种技法老少男女通用,这是很不科学的。

  “关键是现在老百姓对中医了解太少,容易被忽悠。”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沈力认为,中医没有古装剧和某些机构吹得那么玄,这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只是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不一样,所以需要特别专业的翻译。推广中医的图书是必要的,但是需要专业的机构出版,并且要有权威的管理部门认证。

  话题2 中医与中药

  本报报道的“名医钟一棠重新出山”,也是现场热议的话题之一。可现在让老中医们感到遗憾的是,现在一些中药材质量大幅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疗效。许多名家对此感触颇多:“认可中医,关键是疗效,其他说再多都是空谈。可没有好药,哪来的疗效?”

  现在药材质量不如从前

  多数医生都有切身体会,因为环境、水土等诸多原因,现在药材的质量大不如从前,所以,像范文虎那样开两三味中草药就治好顽疾的传奇很难再复制了。叶海举了个例子,治疗骨伤的常用药蜂房,以前往往有字典那么厚,现在薄得跟《读者》一样,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效果差了,价格却高了。叶海说,以前开膏方,三四十元够了,现在很普通的一个方子就得六七百元,价格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方子比比皆是。像原来那些疗效好的党参、玫瑰花、黄芪金银花等,现在都不太敢用了,要么在量上减少,要么选择一些药效相近而价格相对便宜的药材。但是还有很多药无法替代,价格却高得离谱。医生左右为难,开吧,价格实在太高,不开吧,效果又不好。

  方子难开,有时候不单单是因为药贵,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洪善贻主任中医师说:“医改之后,处方限制越来越多了,每一方多少钱,每一味药开多少都有限制。比如天麻,一次只能开9克,余下的就不能用医保。我们发挥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了。”

  洪善贻觉得,药价贵有贵的道理,一来越来越多的患者看中中药的价廉物美,中药需求量增加了,二来眼下农产品价格都在涨,如果药材价格太低会影响药农的积极性。而限制处方本质上是为了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其实也没错。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药材的管理,合理地进行调控,对于一些生产种植中药材的药农应该像补贴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一样给以适当的补助,这样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材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不要让患者当“小白鼠”

  医生开中药慎之又慎,而许多中成药却往往砸了中医的牌子。“只要打出中成药的牌子,就能轻轻松松在市场上流通。”浙江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陈学达说,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中成药没有副作用。西药要用到临床需要经过层层不良反应测试,在说明书里,会详详细细地列出一大堆可能会发生但几率很小的副作用。中成药的说明书,副作用说明往往只有最简单的两个字“未明”,这不是没有副作用,是没有精心检测,许多不良反应是用到临床上以后才发现的。

  “老百姓不是小白鼠,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不能让某些中成药打击了患者对中医的信心,砸了中医的牌子。”陈学达说。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