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机理研究概况 |
作者:何泽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20 8:33:05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中医治疗中风病历史悠久,对其病机的认识亦不断深入。今人以现代科技为工具,试图阐发中药治疗中风病的疗效机理。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理研究作一综述。 1 有关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出血性中风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唐宋以前中医认为是“内虚邪中”,由外风引起;明.张介宾强调“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清*王清任则以气虚立论,认为“元气亏损,是其本源”。王顺道等[1]对1 663例经CT或MRI确诊为中风病患者进行始发态证候的发生与组合规律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证候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依次是风证、痰湿证、火热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证候组合阵形图和证候相关系数矩阵表明,风、火、痰是中风病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血瘀证其均值和发生率虽低于风、火、痰,但在证候组合及病因病机中占重要地位。熄风、祛瘀、化痰,是中风病的重要治疗原则。 2 经典方药抗脑出血的机理研究 清开灵注射液是以《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为基础改剂而成的静脉注射剂,主要由牛黄、水牛角、黄芩、银花、郁金等组成,具有清热泻火、醒脑开窍、化痰活血的功效。研究表明,清开灵注射液具有:调节大鼠皮质局部血流量;对抗大鼠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5,7];保护血管内皮细胞[8,9]的作用。许红等[12]利用大鼠脑出血模型(尾状核注入胶原酶Ⅶ0.5 u),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对脑出血大鼠前额皮质局部脑血流的影响,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1 h,组织学观察可见明显的出血灶,但脑血流量略有降低。3 d后皮层血流量显著增高,7 d后,低于正常组。在出血后第1 d对血流无显著影响,但均可使出血3 d后皮层的血流量显著降低。他们认为脑出血急性期存在一过性血流量增高现象,是引起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重要原因。在过度灌注时候降低血流量,灌注不足时又能增加血流量,是清开灵取得临床疗效的重要原因。徐蕾[13]对107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了观察,结果丹参注射液对照组54例中,基本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死亡11例,总有效率为75.9%;清开灵注射液治疗组53例中,基本治愈16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为88.7%。作者认为,清开灵治疗组疗效优于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李克玲等[14]以家兔自凝块复制脑出血模型,用干湿比重法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脑组织水份与Na+、K+、Ca2+、Mg2+含量,并用伊文斯蓝(Evans blue, EB)观察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通透性变化及清开灵注射液的影响。结果:清开灵注射液能纠正实验兔脑组织中Na+、K+、Ca2+、Mg2+的异常,降低BBB通透性,促进脑组织内血肿的吸收,对出血性脑水肿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陈浩等[15]利用大鼠脑出血模型(尾状核注射0.5 u胶原酶Ⅶ),观察大鼠脑出血生长抑素(SOM)mRNA在大脑皮层的表达变化及中药清开灵注射液对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脑出血后大脑皮层Ⅱ~Ⅲ内表达SOM mRNA的神经元数目逐步减少,单个细胞SOM mRNA的光密度也逐步降低;清开灵可增强SOM mRNA表达的数量和神经元内SOM mRAN的强度。他们认为SOM mRNA在脑出血后表达减少是神经元受损的表现;而采用清开灵治疗后SOM mRNA表达的上调是其治疗机理的重要部分。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黎杏群教授以经典方剂平肝熄风汤为基础研制的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有效中药制剂“脑溢安颗粒剂”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临床疗效显著;动物实验证明,脑溢安能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降低脑出血组织缺血、缺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损伤[16~19],进一步证明,脑溢安颗粒剂能减少出血性中风大鼠CA1区神经细胞的凋亡[20]。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