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医药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培训体会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4 9:26:27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大数据”这个新词,近两年曝光率颇高。字面意思好像谁都看得懂,却又似懂非懂。

谷歌预测流感趋势,微软预言奥斯卡奖,多次成功后,大数据被传得神乎其神。到底怎么解释?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我国核心技术研发现状如何?大数据和保护隐私间怎样平衡?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或特征而已,没有必要神话它或对它保持敬畏之心,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托下,这些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容易被利用起来了,通过各行各业的不断创新,大数据会逐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中医,从古到今,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也像很多灿烂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中医的“古”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今”互相融合、彼此促进,让中医在当下焕发新的魅力?传统的中医药科学,在人类医药学史上作出很大的贡献,还曾经在世界医药学史上有很多“第一次”的创举。不过,在创造了无数辉煌和“第一”的同时,中医药也有着自身的弱点。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具有不精确性;治病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方法单一、主观,缺乏客观性、恒定性及标准化……通俗地讲,对于同样的病,不同的中医开的药可能不一样,而西医开的药是一样的。作为一名中医学者,刘良认为,中西医的这种差别,是医学哲学和治疗理念的差别:“人的身体状态在变,环境条件在变,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相对也在变。西医讲究群体治疗,某些病、某些药的治疗和研究采用的都是现代世界公认的研究方法。中医有所长,但也有所短。”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也应该与中医药发展紧密相关。刘良认为,数字化是现代科学的象征,这正是中医药的弱项,但又是中医药现代化所必需的。

“大数据”越来越被人们熟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不同的领域。刘良认为,在中医药这种复杂体系下采用高新技术来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其实更大,更需要引入“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方法,“数字化、智能化、个体化中医药诊疗系统的建立,将使传统中医药产生历史性变革。”

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医药实验室里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药的基因条码技术、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分离与鉴定技术、单细胞分选和纯化技术、活细胞及分子显微成像可视化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脂组学技术……这些看上去与传统中医药距离特别遥远的高新科技,都在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得到有效的应用。

不仅如此,现在中医药还把人参的种子送上了太空,“不是为了宣传什么,而是中医药有很多领域需要去想,需要去做,你主动去想了、去做了,机会就多了。送人参种子上太空,就是希望找出它的优势基因,便于育种和培育出人参的新品种。只要去努力对接,中医药就会有很多新技术。

中医药学能够发展2000多年长盛不衰,是因为有确实的疗效。但是为什么大家总是对中医怀疑呢?关键在于中医疗效证据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撑。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医药学所有的诊疗过程数据化,把中医诊疗的结果数据化,把中医与病人的沟通数据化,中医就真正成为以大数据支撑的令人信服的学科了。

当前,数据已经渗透到所有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处理速度快、潜在应用价值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起人们思维的变革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随机小样本向全样本转变,二是从精确性向混杂性转变,三是从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转变。也就是说,在小数据时代简单范式下,人们往往会将各种复杂事物简单化、静止化,通过精确的抽样小样本,追求因果关系,回答“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复杂范式下,人们借助各种信息手段,往往会在复杂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混杂的全样本信息,首先探求相关关系,用大数据来回答“是什么”。而且往往依据“是什么”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非常多的临床和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如大家熟悉的来自2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古代经典名方,临床使用只要方证对应,相关关系明确,常常可以救治危重大病。尽管到目前为止,研究其物质基础的不少,但其复杂关系中的“因果关系”却始终没能阐明,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其临床的使用。大数据时代思维变革,将会使人们从追求因果关系的渴求当中解脱出来,开始寻找复杂数据中的相关关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看待工作、看待生活。

2000多年前,张仲景并没有做我们现在这么多的实验,但是他写出了《伤寒论》。他在序言中说自己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实他就是把大家已经积累的经验数据化了,在里面抽取了有关中医防治伤寒病的方法。《伤寒论》至今我们还在应用,对整个中医学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的变革,还有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要有数据;二是有了这些数据怎么用,要有思维;三是从哪个地方用这些数据,要有技术。很多人跟着老中医学习,拿着本记,靠自己的脑子进行总结,这都是很有限的。

数据本身就是一种事实,它代表着对某个事件的描述,它是可以记录、分析和重组的。数据化就是把一些现象转变成可制表分析的量化形式的过程。如何把中医药每次的临床过程数据化?大数据这种高新技术能不能很好地用到中医里面来?能不能把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这是我们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中医药学就成了一个真正有大数据支撑的学科。同时,我们如果能够解决海量数据处理分析的方法,中医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