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十二经脉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 |
作者:中医人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28 16:51:16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
|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2.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3.主要概要;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1) 大敦 Dàdūn[定位] 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 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 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刺灸法] 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 肝经井穴。
(2) 行间 Xíngjiān[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 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 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荥穴。
(3) 太冲 Tàichōng[定位] 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输穴、原穴。
(4) 中封 Zhōngfēng[定位] 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 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 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经穴。
(5) 蠡沟 Lìgōu[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 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 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经络穴。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