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四节 发
作者:中医人  文章来源:中医人收集整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6-1 10:10:53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臀痈

臀痈是发生在臀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位较一般痈深,范围也大,采势急骤,容易腐溃,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火毒蕴结,或肌肉注射时感染毒邪,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成。

[诊断]

初起臀部一侧红肿热痛,患肢步行困难,红仲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红肿逐渐扩大而有硬结,数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黑色腐溃,或中软不溃;溃后一般脓出黄稠,但有的伴有大块腐肉脱落,以致疮口深大,收口较慢。初起即伴恶寒、发热、头痛、骨节酸痛、胃纳不佳等全身症状,待脓出腐肉脱落后,才逐渐减退。

部分臀痈,患处红热不显,而硬块坚巨,有疼痛与压痛,患肢步行不便,进展较为缓慢,全身症状也不明显。一般经过治疗后,多半能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一、有头疽初起有粟粒样脓头,痒痛并作,溃烂时状如蜂窝。

二、流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不局限于臀部一处,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征。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火蕴结臀部红肿热痛,或湿烂溃脓;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纳食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分析:因感受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于臀部,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臀部红肿热痛;湿热火毒蕴久,化腐成脓,故臀部肌肉湿烂流脓;湿热之邪泛溢,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火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脓腐不透,加皂角刺、炙山甲;局部红热不显,加用活血祛瘀之药,如桃仁红花、泽兰等,减少清热解毒之晶。

(二)湿痰凝滞漫肿不红,结块坚实,进展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分析:痰湿之邪内生,蕴阻于臀部,结而成块,故漫肿不红,结块坚实;湿为阴邪,缠绵难愈,故进展缓慢;苔薄白,脉弦缓为湿痰凝滞之象。

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桃仁红花、泽兰、浙贝母、天南星等。

(三)气血两虚溃后腐肉大块脱落,疮口较深,形成空腔,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溃破后流脓不止,损伤气血,正气不足,邪毒留恋,故疮口较深,收口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均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生黄芪、银花。

二、外治怯

初起红肿灼热明显者用玉露膏,红热不明显者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脓成宜切开排脓,切口应低位够大,以利引流;用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盖贴。待脓腐淅净,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不易愈合,可加用垫棉加压固定。

手发背

手发背是生在手背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全手背漫肿,红热疼痛,手心不肿,日久可损筋伤骨。《医宗金鉴》云:“初起形如芒刺,渐感疼痛,高肿红活。”相当于西医的手背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风火湿热之邪,结聚于手背部,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化火蕴毒,外发溃烂。或因手背部外伤,感染邪毒而致。

[诊断]

初起手前部漫肿无头,边界不清.色红灼热,疼痛不适,伴恶寒发热、大便黄等全身症状:约经7—10天后,肿块中间肿胀高突,色紫红,灼热,疼痛如鸡啄,伴高热、口渴、大便结、小便黄。若按之有波动感者,则内脓已成。溃破时皮肤湿烂,脓水色白或黄,或夹有血水,全身症状随之而减轻。如2—3周肿势不趋局限,溃后脓水稀薄,则为损筋伤骨之征。

[鉴别诊断]

托盘疔病变在手掌,红肿疼痛高突以掌心明显,成脓后波动也在掌中,伴手背部肿胀: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热毒蕴积手背部红肿热痛,皮肤湿烂;伴发热、恶寒、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

辨证分析:风火湿热之邪客于手背,蕴而化热化毒;邪毒蕴积,经络不通,故有红,肿、热、痛;邪毒与正气相搏,故恶寒发热;热毒炽盛,故见口渴、便秘、尿赤等症;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蕴积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二)气血亏虚日久肿势不趋限局,脓出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病久或溃后,气血耗损,故肿势不易局限,脓水稀薄;头晕眼花、神疲乏力、纳差、脉细弱皆为气血虚弱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成脓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掺八二丹外盖红油膏,脓净改用生肌散或生肌白玉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