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熟地黄的6个妙用
作者:徐书  文章来源:广东省中医药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6-23 10:17:24  文章录入:huangyf81  责任编辑:huangyf81

  熟地黄味甘、微苦,味厚气薄,阴中有阳,大补精血,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补肾中之元气,养五脏之元精,乃补血益精之要药。明代大医张景岳为善用熟地黄第一人,他论述熟地黄之要言为“精是形的基础,形由精生,无精则无形”。故张氏说:“然则精血即形也,形即精血也。”张氏认为“熟地黄味甘微苦,味厚气薄,沉也……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治疗慢性肠炎以熟地黄为君,伍黄连黄芩;治疗风寒感冒以熟地黄配荆芥、防风;治疗肾阳虚损以熟地黄配桂附等,非临床功底深者,不能体悟其中奥妙之处,此经验出自《景岳全书》。清代傅青主、陈士铎也是善用熟地黄的医家。陈士铎先生的《本草新编》有载:“熟地能生血益精,长骨中脑中之髓。真阴之气非此不生,虚火之焰非此不降。”名方引火汤系其代表方,其中熟地黄为君。

  图片

  ▲地黄(植株)

  《中药临床手册》谓:熟地本品性滋腻。如果血虚、肝肾不足而伴有脾胃运化不良,应用熟地黄时,可与理气之品如陈皮、砂仁等配伍,能减少其滋腻碍胃之性,这就是后世医家熟地黄拌砂仁的理论根据。余在临证之初因虑熟地黄之滋腻,剂量一直未敢突破,用量在10~20g,且加砂仁10g,疗效不佳。现在看来,砂仁配熟地黄,纯属臆想。熟地黄之腻,不可能因拌砂仁而解决脾胃消化问题。因为熟地黄需要久煎,而砂仁需要后下,如果熟地黄拌了砂仁同时入煎,砂仁之性早已挥发殆尽,一无法起到减少熟地黄滋腻之用,二无法影响脾胃的运化作用。

  另外,对于苔腻的问题,很多医家皆从三焦祛湿分利,有的效果可以,有的基本无效。余刚入临床不久时,曾遇一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苔腻,便干,脉濡细,投以甘露饮,重用生地黄30g,熟地黄60g,加人中白,7剂后溃疡消失,14剂后,苔净。后又遇数例苔腻患者,有的咽喉疼痛,有的咳嗽,皆重用熟地黄而取效。余对熟地黄大量使用之理,是从清代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中悟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熟地黄大量质重,直入下焦,填精,精化气,气化则水化,故能去厚腻苔。

  图片

  ▲生地

  01

  重用熟地黄治黄疸

  医案分享

  图片

  杨某,女,75岁。2018年12月6日初诊。

  主诉:皮肤巩膜黄染伴厌食、恶心、腹胀1月余。

  病史:在浙江嘉兴人民医院诊断胆囊癌,予以手术引流后中医治疗,疗效差。经朋友介绍到余处治疗。

  刻诊:面色黄而晦暗,皮肤、巩膜暗黄,精神困倦,食少纳呆,右胁下隐痛,大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沉弱。

  辨证:肾精亏虚,阳虚寒凝。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熟地黄。

  熟地黄30g,茵陈10g,白术20g,附子10g,干姜3g,炙甘草6g,肉桂3g。

  查前医处方以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加味。余根据四诊诊断为阴黄,以茵陈术附汤加熟地黄30g治疗。1周以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食欲佳,黄疸渐退,苔脉较前明显好转,继以原法巩固3个月后黄疸完全消失,以香砂理中善后。

  临证心悟

  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种。阳黄者以解毒为先,疗效胜于茵陈蒿汤。阴黄者,书中介绍用茵陈术附汤,但往往疗效不佳,究其原因,阴寒凝滞,胆汁不循常道,郁而发黄,根在肾,标在肝。治疗重点在于填补肾精,精能化气,气化津液出入正常,故熟地黄配附子,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